close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前 世 是 質 不 是 量

為了勸修行,有時候會講前世,講因果。

我以前讀過佛經講述因果,它說:

如果你容貌長得很好,天生麗質,那是因為你前世供花;
如果今世長得比較矮,是你把經典放在地上,對經典沒有恭敬心;
殺生有殺生的果報,造福有造福的果報……

這一些把前世量化的說法,其實是為了要接引初修者。

可是經過了初修階段,我們要成長,接下來要認識清楚:唸佛不是為了天上存款;聖誕老人也不會從煙囪下來。

我們要從「量」提升到「質」,才不會讓自己迷惑,而耽擱了修行的腳步。

講到前世,我特別把這一點提出來說明,因為前世這種事是無法對證的,前世已經過去,誰能印證它的對或錯呢?

原古之道不是講寄託,而是解脫法門,我們應該早日走過寄託的階段,進入解脫的層次。

修行要解脫前世的束縛,不能一直停留在安心的初修期。

很多人修行一輩子都陶醉在前世裡面,只想研究前世,那是一種無明--不明白真相。

沉溺在前世,就等於一個人不務實,一直在幻想過去,這樣的人生將會空洞化、虛幻化,一點都不實在。

我們如何能夠活在真實的世界裡面呢?首先,不要再管這些前世之說了,即使有,它也是一種質、質地。

什麼是「質」呢?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常說:「這個人個性很溫和,那個人個性很急躁。」

請問各位,你怎麼去區分溫和跟急躁呢?那是一種質地,沒有辦法用數量來比較的。

像智商(IQ)測驗就是量化的,IQ的正常指數是一百多,如果不小心考到IQ兩位數的人就很挫折了。

其實考到IQ兩位數的,並不絕對的表示智商低,可能做答的時候筆誤或其他原因。

我們再看看這十幾年來講的情緒智商(EQ),它有沒有分數做標準?沒有!它是一種質。

有不少學子書讀得很好,學歷很高,或者社會地位很高,可是EQ很低。

早期有一本講EQ的著作寫得很好,它讓我們知道除了要重視IQ之外,也要重視EQ。

有多少人一輩子的幸福就毀在自己的EQ不好,缺乏溝通的能力,缺乏善解人意的心。

因為他的溝通方式跟一般不同,他跟別人溝通是用衝突的方式呈現,那樣的人生怎麼會過得好呢?

所以我們要明白:「前世是質不是量。」而不是去了解:「我的前世是什麼?你的前世跟我是什麼關係?」

如果一直在這裡打轉,迷失了,不但容易受騙,修行也容易起障礙。

萬一你遇到聲稱會通靈的人,一個跟你講這樣,另外一個又跟你講那樣,你要聽誰的呢?

尤其是女性更要小心,如果有人跟你說:「我們兩個前世是夫妻。」怎麼辦呢?

這一世並不是夫妻啊!不是夫妻就不能有任何瓜葛,怎麼可以把前世的拿出來講呢?

這方面我們一定要超越,不要一直停留在幼稚園階段,幼稚園的階段最容易受騙。

我們人很奇怪,一個通靈的跟我們講一次話,就可以把十年的功德統統毀掉。

就有人讀經十年的功德,因為人家一句話就毀掉了!

曾經有一位早年跟我一起修行的同修,他很精進,很有道心,心地也很善良,忽然之間心性大變,就離開了,最後的下場真得不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只因為他遇到一個人,那個人跟他說:「你是天上來的。你真正的師父還沒有出現。」

就這樣兩句話,就把一個人的道心給瓦解了。

那時候,我們在同一個地方跟著同一位師父修行,他聽到第一句話:「你是從天上來的。」傲慢心就生出來了;

再來聽到:「你真正的師父還沒有出現。」那不就表示現在的師父不是他真正的師父嗎?

當時我勸他:「等你找到真正的師父再放手嘛!」他聽不下去,別人一句話就把他幾年的努力打垮了。

結果那位同修若干年後,也沒有修行了。

所以如果講前世,我們要用「質」去認識它,不要用「量」。

不要去追究:「我前輩子是做什麼的,再上一個輩子做什麼,再上去一輩子又是做什麼的……」那是無意義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