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修行之路 (7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影響你生活的14個心理效應:

1、野馬效應
吸血蝙蝠吸取野馬的血為食,但所吸的血量極少,遠不足以使野馬死去,野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很多時候,我們要想明白到底為了什麼而生氣和焦慮,不要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

2、聚光燈效應
有時我們總不經意地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但事後馬上就忘了。

沒有人會像你自己那樣關注自己, “聚光燈效應 ”只存在於你的頭腦中,而非真實情況的反映。試一試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會更好。

3、毛毛蟲效應
將毛毛蟲們首尾相接,圍一圈放在花盆邊緣,花盆不遠的地方撒一些松葉,毛毛蟲夜以繼日地繞著花盆轉圈,最終因飢餓和精疲力盡相繼死去。

當我們的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頓時,應努力尋求突破。不能只關注做了多少工作,還要關注做出多少成果,也就是 “效益 ”。

4、馬太效應
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新約.馬太福音》: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

要保持在某個領域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就能夠將大部分有利的資源聚攏在你的身邊。

5、飛輪效應
為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飛輪轉得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近點後,你無需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不停地轉動。

有時候你可能覺得做一件事很困難,但再堅持一下,過了臨界點,就會變得輕鬆。

6、酸萄萄效應
寓言中狐狸得不到葡萄就說它酸,以平衡自己的心理。人們拿自己能夠接受的 “理由 ”來自我安慰,以避免心理上受到更重的傷害。

心理防衛功能的確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生活;然而,沉溺其間卻對生活有明顯的副作用。

7、凡勃倫效應
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注意到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

人也是一樣的,要想得到 “好價錢 ”,就要把自己琢磨成器,放在對的地方待價而沽,職場如人生,都是如此。

8、糖果效應
心理學家測試一群4歲的孩子能否堅持在20 分鐘後吃糖,經12 年追蹤,不同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個性表現不同。試驗通過孩子小時候表現出的自控、判斷、自信,來預測其長大後的個性。

要善於抵制誘惑,不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別指望自控力會隨著年歲的增大而自動增強,我們需要有意識的去鍛鍊。

9、南風效應
也叫 “溫暖 ”法則,源於一則法國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可以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颳得寒冷刺骨,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緊。南風徐徐吹動,行人越來越熱,繼而脫掉大衣。

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 “溫暖勝於嚴寒 ”,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平心靜氣地好好談談,往往能化干戈為玉帛。

10、三明治效應
批評心理學中,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會使受批評者偷快地接受批評。

在建議和批評的同時,不忘認同、賞識、肯定、關愛對方,可以使接受批評者積極地接受批評,並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11、曝光效應
對人際交往吸引力的研究發現,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

若想增強人際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別人面前的熟悉度,在某人面前混個臉熟會贏得好感。

12、破窗效應
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可能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環境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

在工作中,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警戒,別讓自己成為職場上那扇任人踐踏的破窗戶。

13、登門檻效應
要讓他人接受很難的要求時,最好先讓他接受一個小一點的要求,這樣他就比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這種心理現象叫做 “登門檻效應 ”。

跟別人提要求時,不要開始就提過高的要求,應先提小要求,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

不過,還要注意看住自己的 “門檻 ”,該拒絕的時候一定要拒絕。

14、鳥籠效應
如果一個人的客廳有了一個空鳥籠,過一段時間,他很可能會買只鳥回來養。

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地新增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l 23 Tue 2019 13:55
  • 談空

談「空」    (轉貼分享!)
 
【 大 道 場 】~ 洪 寬 可 著

秋天的近禪園,感覺很有大自然的氣氛,看到許願池裡的那些錦鯉,每一尾都很活潑,就好像是大自然的生命在表演一樣。
當大家正覺得大自然的景色非常美妙的時候,一位剛從國外回來的朋友,打開了話匣子,他提到一個問題。
他說:「佛經說空,道經說無,而自己研究經典一、二十年,對空的認識總覺得很縹緲、無法瞭解,想聽聽老師的意見。」
我心想,既然大家有緣在一起,我就提出個人的淺見:「佛經說六根皆空、六塵清淨,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照佛經所講,這六件事情是污染我們心的六種管道、
六種來源,我們要讓它空,我們的心才不會受到污染。」
這位朋友就說:「當我看到一位女子長得很美麗的時候,佛經教我們要觀想她是一堆白骨,裡面裝的是一些血、內臟跟屎尿,這是我無法做到的。」
我說:「其實過去我也是這樣子修,但是成效不彰,後來我才發現,空的意思是要我們把它看清楚而不受它影響,這才叫做空。」
當我們眼睛看到美色,但是它不會污染我們的心,不會讓我們動壞念頭,就是眼根空了。
簡單的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的環境感受,它不會打動我們的心、不會污染我們的心,就是六根皆空了。
談完之後,大家皆大歡喜,雖然所談的主題是空,內心卻非常的充實。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殊勝的符號  可遇不可求

一個能令人產生殊勝的符號,是可遇不可求的,這樣的機緣全在當事人的「一心」之中,
甚至是在一般人看起來是「無知可笑」的「迷信」之狀態下產生的。
當一個人在某種機緣之下,奉請了一尊金身回家供養的時候,這尊金身當下就變成供養者的一種殊勝的符號了,
他會以「敬神如神在」的恭敬心,早晚上香奉茶,虔誠的頂禮膜拜,透過這樣的動作,
這個符號可以產生訊息,激發出人體中所蘊藏的不可思議的「心靈的力量」而產生不可思議的效應。
如果以雕像為主,分成兩個方向來思考的話,
第一、相同的木頭雕刻成不同的雕像就變成不同的符號,因而產生不同的訊息,完成不同的功德。
第二、相同的雕像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是變成不同的符號,因而產生不同的訊息,形成不同的影響力。
所以神蹟及種種不可思議的感應,其實完全是從供奉者的「虔誠恭敬」心而出的,
與木頭、雕像、金身沒有關連,金身只是扮演者「符號」的角色而已。
138期月刊《符號與名號》裡也曾經說到,
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有人能把自己的子女當作佛一樣來尊敬、供養的話,
那子女也可以成為我們修行上的師,佛的種種不可思議功德也會降臨在我們身上,
可是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不管如何的虔誠恭敬,畢竟還是自己的子女,
這個符號還是引導出「子女」的訊息,幾乎不可能產生「佛」的訊息,
所以說:殊勝的符號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我向來不反對鄉間小神壇的乩童(當然招搖撞騙者除外)為那些阿公阿媽所做的服務,
因為阿公阿媽安心的拜拜、求神,當他們的虔誠恭敬心達到臨界點的時候,他們心中的符號就會發生作用,
引導出生命體中的那股不可思議的「心靈的力量」,當下很多難以想像的奇蹟、神蹟就可能降臨在他們身上了。
除了佛像可以變成金身成為符號之外,天主教、基督教的「十字」以及佛教的「萬字」,還有道教的「太極」、「八卦」也都可以變成聖物成為符號。
大自然間的一切,當因緣成熟的時候,都可以成為相信者、相應者的「符號」,
藉著這個符號可以引導當事人進入他所認定、所相信、所相應的「殊勝」和「神聖」,因而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記得在我們126期月刊,《來自心靈的力量》一文裡有這樣的一段敘述:
「心靈是人類最尊貴的寶藏,它就像一顆萬靈丹,不但可以用來幫助自己,也可以用於協助別人。」
這個心靈的力量雖然蘊藏在我們裡面,可是需透過外面的符號相應才能被激發出來。
各位學員、行者!透過這個月的「再談符號」,是否可以體會出精研醫學與科學的國父孫中山先生為什麼會說:
「哲學是科學中的科學,佛學是哲學中的哲學」呢?
長久以來,我個人一直有個想法想告訴天下所有的人:
不要完全依賴科學,撥個空試著來瞭解一下心靈之學,您就可以成為一個真正幸福快樂的人,
然後還可以幫助更多的人跟您一樣,也變成幸福快樂的人。
 摘錄自原古心靈月刊第139期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訊 息 法 門
 
在我第一次對外宣說「原古之道」的演講中,或者是後來的書籍裡,都一再的提到原古之道的五大特色:
一、是訊息法門。二、是符號法門。三、超越意識。四、不以自我起修。五、無關宗教。
其實「洪寬可」這三個字,只是一種「符號」,並不代表任何個人之形體或形象;這個符號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會產生訊息」,
而這個訊息可以引導有緣人進入「集體因緣」,相應「天地靈場」接受天地的滋潤與教化,開啓心靈大寶藏,展現人人本有之大智慧。
就如〈原古祖訓〉裡所說的:
以大自然為師開啓心靈大寶藏
展現人人本有之大智慧以完成
圓融精神物質而無礙之大生命
圓滿前世今生而無憾之大圓滿
讓我們的存在成為眾人的利益
有如一盞明燈普放大光明
所以自從開始對外宣說原古之道這二十年以來,我一直在想辦法讓所有結緣的人把我定位於「符號」的角色。
一直到了大約四、五年前,我才鬆口跟同修說:「為了各位的修行,我願意當大家的『修行教材』,當各位心中的『師父』。」
在那之前,我都時常提醒他們:「我們不是師徒,我是各位的『翻譯者』,
我不能也不願當大家的師父,我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我謙虛,只是如實說出真相而已。」
我所謂的「師父」也只是一種「符號」,跟我個人毫無關係,
所以一直等到所有同修的修行達到某個水平,大家對原古之道有了深入的瞭解與相應之後,
才願意當他們「心中的師父」(仍堅持不以師徒相稱,願意的各自放在心裡),成為符號,
希望能產生訊息,引導原古行者依著〈原古祖訓〉,讓大自然來開啓我們的心靈大寶藏。
摘錄自 原古心靈月刊138期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_d1f65fc.jpg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身 心 如 意
 
我在正式對外介紹原古之道的第一場演講裡,那篇演講稿後來編入了《修行不難》。
當時我定的名稱,就叫做〈來自大自然的身心如意法門〉,我用身心如意來表達「默合自然」。
當一個人能夠讓天地來作功的時候,我們身體的活動和思想的活動就會默合自然,也就是進入了身心如意的狀態,這就是一種福慧圓滿的狀態。
我用我們這個「原古如意圖騰」,來解釋身心如意之後的狀態給各位聽:
在我們每一本書的側面都有這個圖騰,它所代表的,就是「身心如意,福慧圓滿」。
各位仔細看,它的圖形中間有一個白色的點,叫做「光丹」,代表人類的本性、光明藏,以純白色代表我們的光明本性。
我們的本性有兩個特質,也就是生命的本來狀態有兩個特質;一個是福報,一個是智慧。
圖騰右邊的黃色螺旋代表智慧,另一邊的紅色代表福報,它是從中間那個白色的光明珠,我們稱之為「光丹」,衍生出來的。
由光丹衍生出黃色的智慧、紅色的福報,就是從我們的本性自然流露出來的福慧狀態。
它整個圖形的背景是藍紫色的,代表「天地大自然」,代表人類的「心靈」。
我們修行,行之久久,有一天就會發現:人類的心靈跟大自然是相通的,因為人類心靈最精緻的意識狀態跟天地的意識是共同體。
有一天,各位自然也會發現:原來人心的極致跟天地是相通的。
所以用藍紫色做代表,代表大自然、代表心靈。
接著,請各位注意代表福報的這個紅色部分:
尾端往上翹,表示我們人誕生到這個世間,我們有自己的福報,從佛教的角度來講,也有自己的業障,不論善的、惡的,我們都兼俱。
當惡業發動,就叫做「業障」,可是我們往往不認帳、排斥、拒絕,然後再造一個惡因,後來又有一個惡果,這叫做惡性循環,輪迴不已;
反過來,當福報來的時候,我們卻認為理所當然,沒有感覺到我們是有福報的人,所以就不珍惜、浪費福報。
所以這個圖騰是告訴我們:人間的福報,你要往上迴向,迴向到心靈,合乎天地的方式,回歸到心靈的層次來,然後你心靈的、大自然的意識,它就會產生智慧。
然後,代表智慧的黃色的部分:
它的尾巴向下,表示它是迴向到人間,不是到天地去,也不是到大自然去,而是到你的生活中。這一個智慧它可以化作福報,讓你在生活中受用。
這個圖騰,它的底色是藍紫色的:
代表大自然,就是心靈的。然後「光丹」出現了,應化出「福報」跟「智慧」,這兩者我們都有。
可是很多人不懂得「原古如意圖騰」的原理,聰明才智很高的,他把這個聰明、修行的智慧,留在虛空,執於空。
我個人也是,修行的前幾年就是如此,這叫做「水過清則無魚」。
執於頑空,生活一蹋糊塗,只有一種莫須有的幻想,一切的智慧、修行的智慧都虛構在空中,掉入了「頑空」。
佛教講「空」是要我們解脫,可是如果在「空」停留了太久,忽略了生活的重要,很多世間的事情就不圓滿了,不但讓更多的人受到傷害,也傷害到自己。
所以那種來自於空性的智慧,不是讓你在空性中用的,它是讓你用於人間;
而來自於人間實相的福報、物質世界的這些福報,也不是讓你用於享受的,他是讓你迴向到空性去。
來自虛空、天上的智慧,是給你用於人間;
在人間的福報,是給你迴向到天上。
這樣,正好構成一個「原古如意」的環循。
所以身心如意、福慧如意,也就是福慧圓滿。原古之道的道理,就是身心如意。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 定 的 奧 妙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我再舉一句,也是另外一位高僧大德的話,他說:「一切處心不動,則語默動靜,無往不禪。」
「一切處心不動」,一個人能夠於一切時、一切處,心不動。
「語」,是說話的時候;
「默」,是沉默的時候;
「動」,是行動的時候;
「靜」,是靜止的時候。
「無往不禪」,沒有一處不是在禪當中。
所以,『語默動靜,無往不禪』跟『行住坐臥,皆是禪定』,我覺得可以配成一對,作為參考。
從這裡我們就瞭解到:
原來,禪定不一定跟「坐」有絕對的關連。
坐,只是一個過程,最重要的是,要能夠了悟。
了悟「不憶一切法」,能夠「一切處心不動」,我們就自自然然在禪定中了。
當我們能夠訓練到這樣的禪定狀態,我們的內在充實了,就會過著非常圓滿而快樂的生活。
我們外在的行為,自然就不會去侵犯別人,不會去做那些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事情了。
我們雖然常講生活中的修行,但是處在五花八門的社會,面對各種資訊傳播、人際間的互動,定力的訓練是很重要的。
如果沒有定力的功夫,讓思維停在以貪瞋痴為食的時候,生活中就會不自知的造惡業,等惡果來時就會怨天尤人。
所以每個人平時就要練習自己的定力,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坐禪的練習,來安定我們的思維。
當一個人的思維,不需要再靠任何東西來填補的時候,就叫禪定。
一個人,也唯有透過禪定的練習,才會發現為什麼自己以前老是闖禍。
有些人闖禍自己知道,這個還好。有些人闖禍自己都不知道,還怪別人,很多人常常都是這樣子。
透過禪定,把自己的思維淨化之後,再遇到同樣的環境、同樣的事情,這時候我們的思考模式不一樣了:
我們所得到的是什麼呢?快樂!
我們所展現的是什麼呢?一種體諒、一種慈悲、一種智慧。
這時候我們不需要包容,就會自得其樂,靜觀萬物皆自得。
因為我們的思維模式裡面,沒有悲哀、沒有痛苦、沒有黑暗、沒有消極……
所以禪定就是靜化我們的思維--這個「靜」,指的不是沒有聲音的安靜,而是一種身心平衡的「寂靜」。
「寂」,就是心沒有妄念;
「靜」,就是身沒有妄行。
當一個人真正在禪定上下工夫,才會得到真正的人生,他就會發現:
不管他在哪裡生活?在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樣的空間?他都能夠快樂,能夠擁有健康。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已經變得很有智慧,自己的處事、思維,都能夠合乎自然、順乎天性。
這麼簡單的事情,它的改變,是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這就是禪定的奧妙。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行 禪 補 功 德
 
如果「參禪」仍然沒辦法解決問題,這個是屬於「奄奄一息」的人。
從輕微,到重病,現在第三個是病危者,已經是奄奄一息的人了,那除了坐禪、參禪之外,一定還要「行禪」。
行禪是什麼意思呢?叫做「補功德」。
過去做了太多違背良知良能的事、違背佛性的事情,現在就要去行功立德。
先做一些對別人有意義的事情,先去奉獻,先去付出之後,產生了功德力。
你能付出的時候,就表示什麼呢?
表示你已能夠站在富足的這一個立足點上;
表示你已經漸漸脫離那個匱乏、黑暗的境界了;
你已經露出一線曙光了。
就如太極圖裡面,黑中的一點白,你從那一點白才能見光明。
行禪之後,其實你行禪的時候,也一定有坐禪,也一定有參禪。
當你功德夠了,你就會在這個參禪當中,你就會產生悟性,你會找到源頭。
一個人能發現自己的錯誤,是你功德夠了,你才會發現。
你的功德不夠,你永遠把自己矇在鼓裏,永遠以非為是,以黑為白,所以就會過著顛倒的生活。
因為顛倒,所以聽到這些大師們的開示後,雖然很想把它做好、把它修好,但是做不到的人很多。
所以我給大家一個建議:
不要氣餒,你從坐禪、參禪、行禪三樣事情,同時並進,你會發現你心地上的大光明世界。
你也會發現,你很自然的,你就能夠從因地上下手,你不會去模仿佛經的境界,不會去造假。
你會在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當中,完成了這個境界。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 務 正 業
 
你看我們教室,在選舉期間,很少有任何的傳單,為什麼?
這是我們平時下了功夫,才有這個境界。
如果我們平時喜歡攀緣,甚至利用人家的知名度來提昇自己,我們就欠人家了。
那你前面攀了人家的緣,以後他有事,反過來麻煩的時候,我們就不能拒絕了。
當這個也不能拒絕,那個也不能拒絕……漸漸的,我們就會「不務正業」了。
各位同修,修行也是一樣,你要把修行列為第一順位,你要小心,不要不務正業。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攀那麼多緣?因為我們沒有把修行當作主要的目標,才會這樣子攀緣。
就像常常遇到同修問我:「為什麼都修這麼久了,我還會生病?」
我說:「你應該懺悔!」為什麼?
其實那是他的思想出了問題,他沒有內省,竟然還怪說:「為什麼修那麼久了,身體還有病?」
我告訴各位,我當年修行的時候,知道我的師父傳法,我錯過了一場,我馬上懺悔:「我一定最近身口意有所污染,不然不會錯過。」
我的師父跟我講話,他誤會我的意思,本來我是善意,他誤會成惡意,當我聽到消息之後馬上懺悔:「我一定身口意有污染,不然不會被誤會!」
我還沒有去峨嵋山之前,我就有這個思想。
可是有些人並不這麼想,他會怪:「師父修得那麼好,怎麼還會誤會我?」這是一個思想的問題。
我藉這個機會奉勸大家:
一定要把修行擺在前面的順位,不要排到後面的順位。你把它的順位排到太後面的話,你最後是不務正業,你會發現修行對你來說是一種負擔。
所以人生應該三件事情並重--修行、家庭、工作。這三樣事情缺一不可,你要三樣同時執行。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給各位聽:
像有些人下班後,回到家裡第一件事情,先把手錶拿掉,再把這些衣服換下來,換成輕便的。
換下來之後,你就有一種解脫的感覺,因為穿這些衣服覺得太拘束了,這就是一種解脫。
為什麼要做這些動作呢?這是一種很自然的需求,不再被束縛了。
像各位,有時你在上班的時候打領帶,當你回到家裡,你第一個動作,一定是先把領帶拿下來,解除束縛。
其實我們人有太多的束縛,心中有太多的束縛,你心住哪裡,你就被那裡所束縛。
所以你要心無所住,沒有束縛的人,他是不需要解脫的。
可是世界上找不到沒有束縛的人,一定要經過修練之後,才能夠沒有束縛,否則連最基本的三關--「面子關」、「金錢關」、「情愛關」,我們都會造成束縛。
在原古之道來說,我們修行,正可以從這三關來解脫。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心別人越多    自己快樂越多
 
多年前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大約三十多歲的師姐,過去因為腎臟病,長年洗腎,所以一直以來都非常不快樂。
她來修行後便開始探討自己不快樂的原因,起初以為是生病的關係,後來生病的問題她也看開了,但還是覺得快樂不起來。
有一天他很誠懇的來請問寬可老師,老師就提供一句話給她參考:
『關心別人越多,自己快樂越多;關心自己越多,自己快樂越少。』
這位師姐因為長期生病,不知不覺間養成一個習慣,這個習慣就是他非常重視自己。
其實這位師姐在其他方面都很溫和,做人也很不錯,只因她的心重視自己的病,認為自己身體不好,應該受到照顧,
就是這個盲點,讓她長期以來都接受著別人對他的服務,沒有想到自己也要去關心他人,
所以她的心靈已經日益匱乏而不自知,當然不知不覺間快樂就越來越少了。
所以過去老師才會常提醒我們:
『心靈豐富的人以感恩過生活;心靈匱乏的人以不平過一生。』
  摘錄自原古心靈教室發函(三)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一 件 事 情 , 兩 種 看 法
 
剛才我跟同修一起來教室的路上,有這樣子的對話:
其實一件事情是看你認定的態度。
路很小,有一部大卡車進來了,我們的小轎車就要讓它,對不對?
其實看距離、看狀況,應該是大卡車要讓,因為它剛到路口,而我們的車已經快到三分之一了,可是它不讓,我們只好讓。
好,車上就出現二種看法了:
第一種看法是,他仗著車子大,我們只好讓他;
另一種看法是,我們也可以認為,那部車子不讓我們,雖然耽誤了我們的時間,我們卻可能免掉了一場車禍。
所以一件事情,可以有兩種看法。
同樣的,過去你所受的那一些,你認為它是一個結果,而不是一種痛苦,不是一種罪過,不是一種處罰,你就「一時銷滅」了。
就像剛才講卡車不讓路的事情,當你認為,可能他這樣子阻擋一下,會讓你避過了一場車禍,你就一時銷滅了。
你的罪一時消滅,你不平的心也一時銷滅了。
可是如果你沒有消滅的話,可能變成一場爭執,大家堅持不相讓,就產生衝突了。
衝突過後,可能大家都後悔,因為各自都造成傷害了;但是當時只要念一轉,它就一時銷滅了,是不是呢?
或許你會說:「您剛才講的是還未發生的事,可是我現在的果已經成熟啦,我天天在煎熬,很痛苦啊!我怎麼一時銷滅呢?」
當然可以!
你認為它只是一件事情,是你過去延續下來的一件事情,那它會讓你痛苦煩惱,就表示它超過你處理的能力,所以你現在應該怎麼做呢?
你可以這樣想:
「這個事情既然是我造成的,我不處理誰處理呢?那不管有沒有超過我的能力,我就是盡力把它做好。」
這個時候你就沒有痛苦了,為什麼?因為你認為這是你該得的,這是你本來應該面對的。
在這個果當中,你沒有排斥,沒有逃避。不但沒有,你還認為你應該把它處理到圓滿。
這時候,你就一時銷滅了,因為你的惡業就消滅了。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畫家與畫匠
 
【 修 行 之 要 】 ~ 洪 寬 可 著 ~
 
畫家與畫匠 --
有一天,我一邊做事、一邊聽電視報導新聞,有一個人表演寫字,卻帶了一隻羊,現場剪羊毛,作成一枝毛筆,馬上揮毫……
我沒有看到內容,只聽到聲音。
當時我心裡就覺得,如果一個人沒有特別的原因,而有那樣的作法,只能稱為「匠」,而不是「家」。
道理非常的簡單,作為一個書法家,還要搞出一隻羊,把毛剪下來,馬上在那邊寫,只能說是「匠」。
當然這樣講或許有失偏頗,畢竟一個人內在的修為,我們很難評斷,也許當事人另有善巧方便、權宜措施,我們旁人無從得知。
只是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教材,它教導我們 -- 寫字就好好寫,就像修行就好好修,不需要弄這些噱頭。
就像有人說:「有自信的女人不必擦紅抹綠。」更有人說:「有自信的人不必毀謗別人」。所有的「作品」,其實都是我們內在心境的表現。
作家寫出來的文章,就是他心境的代表;企業家他所經營的企業,就是他的作品;雕刻家,雕刻就是他的作品……這些東西都假不了。
但也有很多人其實是模仿,雖然模仿的有時候看起來比有實力的更像真的,但這些模仿的作品只能叫做「匠」。
因為有內涵的作品,呈現的是自然,而不是完美。
真正有內涵、實力夠的人,他的作品應該是自然的;至於那些沒有實力,只一味模仿的人,他的作品可能看起來就很完美。
在我這一次看畫展的過程中,就有一段小插曲:
這位畫家同修很誠意的跟我介紹他的作品,但是因為賞畫的人很多,我就請他先去招呼別的朋友。
招呼完客人,他又回來陪我看畫,他提到剛才看的那一幅畫裡面,旁邊題的一句禪詩他寫錯了一個字,所以打了叉叉,又重寫在一旁。
同修笑笑的跟我們說:「寫這句時,我漏掉了一個字,忘了寫。」結果他就直接在那句詩的旁邊加了一個字。
我們想想看,寫錯了,旁邊補一個字,這一幅畫是不是有瑕疵了呢?可是他還是把它呈現出來了。
這就是真正的藝術家,他不求完美,他可以接受瑕疵-- 世間本來就沒有所謂的瑕疵或完美,它就是自然。

完成人生大作 --
我要說的是,我們可能不是畫家、不是作家、也不是雕刻家,但我們必須是「生活家」,我們這一生就是我們的作品。
但是要把我們這個作品做好,不是說要求完美,也不是說讓它沒有痛苦、沒有煩惱、沒有災難、沒有意外……不是!
我們要完成的是一個很自然的作品,把我們的人生大作完成,所以我在《心靈便當》裡面寫了五個字-- 心 靈 生 活 家。
我們這一輩子,就是在大自然之間留下自己的作品。它不是要拿去參展,也不是要給任何人看,更不是要拿來獲得掌聲,我們不必跟別人比。
每個人的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它是一個不但可以自己欣賞、也可以天地共賞的作品。
人生其實並不長,我們不要在那些枝枝節節、小情小愛、小名小利裡面耽擱了,我們要有更大的胸懷,人生這一部大作正等著我們去完成呢!
它不一定是完美的,但肯定是自然的,等我們真的用心去完成這一部生命之作,我們就知道生命的意義在哪裡了。
不求福報,不求完美,生命就是自然。
生命的本來狀態就是福慧俱足、福慧圓滿,因為天地創作了生命,就是俱足一切、沒有欠缺。
所以不要找任何藉口來荒廢我們的修行,沒有什麼事情比成就我們的人生大作更有意義了。
我們的先生、太太、父母、子女、同事、同修......都是我們作品裡面的一個「景」,沒什麼好壞之分。
所以今天回家以後,對睡在旁邊的那隻「土狼」拜一下,我們就會發現:「原來他(她)不是『土狼』,他跟我們一樣,也是『真獅子』啊!」
我們不要老是認為別人是土狼,我們也有可能是別人的土狼喔!所以感恩他(她)一下吧!可能有人會發現:「啊!我以前錯怪他(她)了。」
甚至,以前我們覺得那個同事好可惡……今天以後你會覺得他好可愛,因為我們知道:「他們都是我們作品裡的一部分」。
如果把這些有緣人統統拿掉,我們的作品就空白了,因為我們的人生大作就是要與這些人共同完成的!
藝術家的作品決定在他內在的層次,可是那只是個小作品,他們也同樣還有一部大作品 -- 自己的人生大作,他需要去完成。
我們雖然不是藝術家,但我們可以是自己的「心靈生活家」。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時 清 靜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我們常常都是一時殊勝,過個三五天又恢復平凡,然後一時清靜,過了一陣子又污染心性。
我們都會說:「我沒有辦法控制,我這個人習性太重。」
其實這一句話本身,就代表你的修行方向錯誤,你認知有偏差。
因為一個修行人不應該講出這樣的話,一個做過懺悔的人不應該有這樣的語言出現。
我們只有一個狀況:「我永不復起,我要讓這些習性永不復起。」
然後當它再復起的時候,你就不會有什麼理由說什麼「習性深重,業障深重」,不會!
當它再復起的時候,你就是想辦法一定要讓它永不復起。
你要有這一種豪情,要有這一種正見,也要有這一種決心,你懺悔才能夠達到目標,才能進入懺悔的真實義。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有 功 德
 
所有的功德,必須建立在一個大前提下;
能夠轉得動你的內心法輪;
能夠轉得動你的心輪;
能夠提昇你心靈的;
能夠把你的邪見變成正見的,才叫做功德。
唸一唸「懺悔文」不會有功德,「四弘願」也不是發願會有功德。
發願的意思是說,「今天開始,我要這樣去做」,才叫做發願。
不是說我發願之後就有功德,而是發願以後,我已經方向明確,觀念正確,有一個道路可以依循了。然後再持之以恆,行之久久,依著正確的方向走下去,這樣才有功德。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何而作
 
今天想跟各位談一個主題:「為何而作」,就是當我們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常常的去想:「我為何而作呢?」
.
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們常常只是慣性的一直在做,做久了會忘記「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子做呢?」
.
譬如有一些人,他對工作非常的熱愛,可是在工作中,往往會有挫折,心裡難免會產生不平,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工作,老天待我這麼薄?為什麼我工作時間不比別人少,卻沒有辦法得到人家的肯定呢?
.
其實,這樣的情形,也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因為人不只是活在物質的世界裡面,而是在精神與物質兩個世界同時進
行,同時運作。
.
所以,我們用肉體去做同一件事情,因為動機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為精神體的運作不同(這個道理很淺,但是我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去想它了。)
.
舉個例子來說,大概一、兩個月前,我碰到一個人,他是我們同修的朋友,他發明了一些東西,結果為了這個發明,幾乎讓他傾家蕩產。
.
他當時懷疑他們家的家運不好、祖墳不好,是不是風水有問題?
問清楚狀況之後,我提供建議給他參考。
.
首先,我說這跟風水沒有關係,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事情,發明的東西很好,但是花了很多錢去研究、製造,卻賣不出去,其實這都是有原因的。
.
        回到初發心
要探討它的原因,我們必須先回到源頭,就以這個案例來說,我們一起來觀照,思考看看,藉著這個例子,我們要迴向到自己身上,核對看看,觀照一下自己是屬於哪一型的,有沒有犯了同樣的錯誤呢?
.
我早年也認識了幾個人,他們都發明了新產品,也在市面上銷售,但是失敗的大概佔了百分之九十,成功的不到百分之五,這是什麼原因呢?
.
而且成功的人跟失敗的人,他們下的工夫都一樣的深,並不是失敗的人不夠努力,不是!甚至失敗的人,他們花的時間、體力,並不輸給那些成功的發明家。
.
為什麼他們沒有辦法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效果呢?難道「因果律」出問題了嗎?
.
如果各位有機會實地去了解,就會發現「因果律」並沒有問題。
表面上,從肉體的世界來看,失敗的發明家跟成功的發明家,兩人所付出的代價,付出的耕耘,看起來差不多。
.
所以我們也會很正常的推論,他們的結果也差不多,但是,實際上為什麼會差那麼多呢?
因為他們忽略了另一個世界----精神體的世界。
.
假設甲這個發明家跟乙這個發明家,他們努力的程度一樣,生理跟心理的使用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的精神,他們的思維不同(這裡面影響最大的,就是「初發心」)所得到的結果就不同。
.
有一種發明家,是基於「自我肯定」而發明,他們對發明很有興趣,好像來自於先天的。
.
可能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做一些很有創意的事情,得到父母、長輩的肯定,奠定了他長大以後,對這種創造發明的興趣。
.
所以,這一種類型,他是為了肯定自我而發明,在發明家裡,這樣的人佔大多數,為了自我挑戰,自我肯定而去發明。
.
(我是以「發明」作代表,其實工作、家庭都是,一生當中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這個例子,各位自行去觀照。)
.
第二種發明家,不是為了自我肯定而作,或許他早年曾經跟人家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可能是比賽輸給人家了,他就發下誓願:「我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在發明這個領域超越他。」
.
所以他的發明是基於什麼呢?基於勝負心、基於「輸人不輸陣」(台語)的一種勝負心。
.
第三種發明家,他可能覺得「我在這一方面很有天份、很有興趣,我想以發明成為養家活口的工具。」希望從創造發明當中,得到應有的收入來養家,變成自己的職業,這是第三種。
.
前面這三種,第一種是為了自我肯定,第二種是基於勝負心,第三種他發明的動機是為了生活。
.
或許還有第四種,生活已經很穩定,但也想從創造發明致富,他已經有工作,但是希望能夠再額外有一筆收入,所以他也從事創造發明,這是第四種。
.
也可能有第五種人,他想成名,他並不缺錢,生活也沒有顧慮,只是想:「我要成為一個發明家」,從小立志當發明家,他認為發明家名聲很好,嚮往發明家的名聲。
.
以上這五種類型,雖然都是從事發明,而且他們的「初發心」都是為自己。
.
~原古之道 (洪寬可 講述)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宇宙大思維
 
第六種發明家,不管他的生活能不能夠得到安頓,是不是需要靠這個發明創造來謀生,他只是很直接的感覺到:
.
生活中有很多的東西太不方便了,應該改良一些舊的東西,創造一些新的東西,讓我的創意能夠改造社會大眾的生活,為大家帶來方便。
.
這樣的發明家,讓人感覺他好像不是專業的發明家,但是他確實硬生生的這樣子成功過來。
.
各位,這六種類型的人,他們的物質世界,都是每天努力工作,蒐集資料作實驗,假設他們的條件和付出統統一樣,成敗就決定在「理念」。
.
因為一個以自我、以小我為動力的人,他就得到小我的力量。
如果一個人在創造發明的時候,就有一個目標與希望:希望這個創造發明,可以節省社會成本的支出;可以給人類生活帶來便利;可以讓交通更安全;甚至可以保護很多人的生命......
.這樣的發明家,在創造發明的過程中,就會有神來之筆,會有很好的創意,會有超過他能力的表現。
.
為什麼呢?因為,他會得到精神的力量,他這個心態會產生無形的感動力,這個無形的力量,會感召很多助力......
.
宇宙本身是一個大思維,這個大思維充滿了一切智慧,自古以來所有的大智慧者的智慧,都是共同體的。
.
一個人要加入這個大智慧、大思維裡,唯一的方法,就是跟這些聖人一樣----跟他們一樣的「無我」,一樣的為大眾打算,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大生命」。
.
這樣我們才會得到心靈力量的展現,心靈的大寶藏就是這樣開啟的。
.
我們現在講的是以「發明」這件事為例,事實上,所有的事情,包括「修行」也是這樣。
如果我們想要這一輩子(我們先不要講「轉識成智」、「明心見性」那們高超的目標),我們希望活得更好,生活的更有意義,
生活中少一些障礙,各位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
我們應該要做第六種人,但是這需要時間,需要心智的鍛鍊,不是說想一想就可以了,必須經過「修行」,經過修心養性,不斷的鍛鍊心性,我們才能夠在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當中,由「小我」轉化成「大我」----如果用學習、模仿的,都不究竟,會不得其門而入。
.
所以,不只是發明家,每一個人,在每一天當中、在一生當中,
我們所做的事情都要這樣來檢查自己。
.
        富足的心靈思維
記得在《開悟之要》那本書裡,我講到了一個故事,那是這個故事中主角的女兒講給我聽的,當時我們一群人正在吃水果,這位師姐就跟我們說,她每一次看到這種水果,就想起小時候。
.
每一次水果收成的時候,他們家的收成大概是別人的三倍,她媽媽就一籮筐、一籮筐把它分配好:「好!這一簍拿去隔壁給誰、這一簍拿去給誰. . . . . . 」。
.
她說,在鄉下所謂的「隔壁」是很遠的,那個時候她只有五、六歲而已,提著那麼重的東西走那段路,讓她記憶很深刻。
.
從這段話開始,她才講出她媽媽的故事給我們聽,她父親可能很早就過世了,她媽媽是一個非常虔誠的佛教徒,所種的地瓜、水果、蔬菜,都比鄰居的收成(同樣的東西喔!)多出兩、三倍。
.
這位師姐從小耳濡目染,她媽媽在田裡工作的時候,都這樣子跟他們說:「我們家沒有什麼好東西,買不起禮物送人家,可是常常得到鄰居們的幫助,所以我們要好好的種田、種地瓜,這是我們唯一的專長,從地底下長的東西,是我們唯一可以轉化成有價值的東西。」
.
每次作農的時候,她媽媽就這麼想,希望東西長得好,水果大又甜,為了就是分享給鄰居......結果每一年的收成都很好。
.
後來她媽媽往生了,輪到她嫂嫂當家,從那一年開始,收成銳減,就沒有她媽媽在世的時候那個效果,只回到一般的收成。
.
她說她們最苦的時候,只有靠小小一塊地挖出來的地瓜過日子。
但是,她們地瓜的產量是鄰居的三倍,鄰居都覺得很奇怪,村子裡頭常常講:「家裡沒有男人嘛!他們是『天仔公子』(台語,天在養他們)。」
.
我覺得這不全然是『天公仔子』(台語),而是他們的心造就了自己,這是真人真事,各位可以用這個故事套在自己身上,我相信她媽媽這種思維,不一定是經過學習(也或許早年是經過學習
)。
但無論如何,後來這一種思維已經成為她思想中的一部分了,因此她就在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當中,凡事為他人著想,為她帶來富足的心靈思維及生活。
.
~原古之道 (洪寬可 講述)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為 生 命 祈 福 】~ 洪 寬 可  著 ~
 
當 習 性 遇 上 靈 性 --
 
以前在同修當中,常有師姐抱怨她的先生:
「我先生平時的個性涵養都不錯,輔導小孩功課的時候也都很有耐心,不知什麼原因,每次要他換個燈泡或整理一下陽臺,他都很沒耐心,一邊做一邊念,有時還會發脾氣,跟平時簡直是判若兩人。」
另一位師姐卻提出相反的說法:
「我的先生剛好相反,我兒子課業上有任何問題都不願意去問他,因為他在這方面非常沒耐性,每次都會把小孩罵哭了。可是看他在整理花圃或者到屋頂去種菜,連修理電器用品,他都充滿法喜,跟平時那付超級沒耐心的樣子,好像完全換了一個人似的,我常說他是雙重人格。」
其實這應該不全然是個性的問題,也不一定是雙重人格,有時候是左右腦的問題。
有些人習慣用左腦,有些人習慣用右腦。善用左腦的人比較喜歡思考、企劃等動腦的事物;善用右腦的人就比較喜歡技術、工藝等動手做的工作。
像這個很有耐心輔導子女功課的爸爸,在輔導的時候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因為那是運用他所熟悉的左腦,所以在指導子女功課的過程中可說是樂此不疲,有時還會有成就感,甚至於會有幸福的感覺;
但是如果要他動手去做事的時候,那就好像要他上戰場一樣,可以用「一百個不願意」來形容也不為過,因為右腦是他生疏的領域,平時很少使用,所以會有逃避、排斥的傾向。
那個喜歡種菜整理花圃的先生,應該是比較習慣於使用右腦的類型,所以要他去指導子女功課時,就好像要割他的肉似的,非常的不習慣,因為左腦是他不喜歡去的地方。
而「靈」的世界,是超越左腦右腦之外的領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絕對陌生」、「必然排斥」、「寧可在六根的世界裡痛苦輪迴」也不願意去的地方!
即使有機會進入到靈性裡面去,必然跟善用左腦的爸爸一樣,要動用右腦去換個燈泡他都會碎碎唸、沒耐心,甚至對著太太發脾氣:「以後不要找我做這種事!」然後很快速的離開右腦,又回到他所喜歡的左腦的世界去了。
早年四處結緣的時候,有一次我應某大學之邀請,去為學生做了一場演講。
講到中途的時候,忽然在座的一位同學快速的走上講臺,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下「言語道斷、不立文字」,然後微微帶著怒氣,就頭也不回的走了出去。
當時現場的氣氛雖然有點尷尬,也產生了些微的騷動,可是我不為所動,因為我心裡很清楚,這位同學根本毫無惡意,他只是「煩躁」而已。
他可能已經碰觸到人類最不喜歡去的地方-- 靈性了,所以會產生「排斥」、「矛盾」、「煩躁」。
如果有人來問我:「我最近就是很煩躁、也很矛盾,是不是不小心也碰觸到靈性的世界了呢?」
您猜猜看我會怎麼回答呢?
古時候的禪宗,每到農曆的十二月初八,也就是所謂的臘八,師父會跟弟子作一個應機的談話,有點像是年終考試的性質。
對於那些能應機的人,師父會說:「可!」
至於那些不應機的人,有些師父會說:「去!」有些師父會說:「退!」
以前也常有人問我:「您看我是不是已經開悟了呢?」
我不會說:「可!」或「去!」還是「退!」
我都在心裡說:「教我如何說呢?」
因為一個修行者,最好不要有任何的念頭想要知道:「自己開悟了沒?」「是否明心見性了?」「是否已經到過那個人類最不喜歡去的地方了?」
因為這些都與修行無關,這只是一個過程,是「當習性碰上靈性」時,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所以重點是:「不要研究!快速通過!」如果修行可以研究的話,就不會有人修錯行了!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煩 惱 是 一 個 果
 
如果我們發現有煩惱的時候,應該馬上告訴自己:「我的心已經離開本來的狀態了,我的心已經不在自性了,我的心已經偏離軌道了。」
只要一有煩惱,我們一定要不假思索的馬上告訴自己:「我的心偏了,我的心離開清淨了。」
因為那是一個果!就表示說:
活到今天為止,我們就是活在這個境界,整個的生命就是這個境界,所以這樣的事情來臨的時候,我一定是這樣的反應出去--煩惱。
這個煩惱它是果,那因為這個境界來,我們又生煩惱心了,煩惱心一生則種種煩惱生,又生出很多的心……
所以當我們發現:「因為我生出了煩惱,才做出這些事情。」我們會以為這個是「因」,其實這是上一個煩惱遺留下來的「果」。
所有的人活到現在,他當下的境界,就是過去累積的果,包括思想。
所以如果我們心中現在還常會有惡念、常會思量惡事,就表示:我們這個生命體的心靈層次,它活到今天的結果,我們的分數就到這裡。
對一般沒有特殊修為的人來說,他就順理成章,「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
對一個有下修行功夫的人來說,因為他先有正念了,所以當果出來了,他可以造新的因來改變這個果,叫做「三業清淨」。
如何清淨呢?
當我們意念生出了邪見,生出了惡念,我們要馬上懺悔、參禪:「我為何會有這些惡念?」以斷惡行。
然後,我們馬上修一個善因進來,就是「思量善事」來去除這個惡念。因為惠能大師告訴我們:「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所以我們一生當中,就是一直在善惡之間打滾,翻來覆去,這就是人。
所有的善和惡都是自己生出來的,人的本性可以生出種種萬法,善、惡只是一個代表。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常 見 己 過
 
一個能夠常見己過的人,絕對不會去道人好惡長短,因為他會發現自己比別人高明不到哪裡,哪有立場去說別人的好壞呢?
當我們在說別人不好的那一點時,不妨試問自己:「自己有沒有做得很好呢?」
經常有同修跟我抱怨他的孩子成績不好,考試不理想。通常我都會先問爸爸跟媽媽的學歷,然後告訴他們:「你自己以前也考得不怎麼樣呀?」
上次我就講過一個同修,他的孩子考上還算不錯的學校,結果爸爸竟然還生氣,我問他說:「那你以前讀哪裡?」
他跟我講讀哪裡。
我說:「對呀!你怎麼可以要求『歹竹出好筍』(台語)呢?」
我們要「常自見己過」,自己讀書的時候功課沒有那麼好,又怎麼能要求孩子有多好呢?不要忘記喔!他身上還有我們的DNA。
其實這也是我們的一種慣性思維。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可以縱容孩子散漫不用功,不是!而是要求要合理。
很多的事情,只要我們能常見己過,就會做到所謂的「待人以寬」。
反過來說,對人不寬厚的,就是因為看不到自己的過錯,所以對別人才會不夠寬厚。
所以「常自見己過」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不是要我們懺悔,它是一種智慧,一種心境。
一個能常見己過的人,他的心燈是亮的,表示他是活在光明的世界中,而不是活在漫漫的長夜裡;只有活在黑暗世界裡的人,才會看不到己過。
因為黑暗,所以看不清楚,都是摸索著前進,這樣的生命可以說隨時都危在旦夕,因為下一步可能就是斷崖。
所以不能「常見己過」的人,等於步步危險,也表示他的心燈不明,表示他是活在黑暗中。
尤其是現在的社會型態,國與國之間的距離縮短了,文化與資訊的傳遞非常的快速且密切。
有些我們所認知的西方科技大國,他們卻未必是文明的,可是他們對其他國家的影響力很大,他們媒體傳播的力量大,對別人的影響就大;
反而一些比較接近大自然、比較純樸的國家,變成被影響的,包括我們台灣也是,不但我們自己被影響,我們週遭的人也被影響。
這時候如果我們能夠用寬容的心,寬容而不是縱容喔!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受到影響,我們就可以體諒別人那些讓我們不能接受的行為。
特別是親子間的關係,因為年齡的差距,思想背景的不同,很多的父母都沒有辦法接受自己孩子的行為。
我看到一則新聞說,現在的年輕人因為怕被警察抓到吃搖頭丸,竟然有能力到五星級飯店裡去消費,因為那裡比較不會被臨檢。
結果事情爆發之後,那些父母並不知道自己的子女在做這些事,等到發現的時候,往往都是無法接受的。
這時候我們不妨反省一下,問問自己:「如果讓我們再年輕一次,我們會不會受影響呢?」說不定也會。
很多做家長的,他不快樂的原因竟是因為自己的孩子面臨青春成長期。做父母的除了生氣以外,也無能為力,有時候還把親子關係弄得更糟糕。
這樣的問題,其實只要我們能「常見己過」,常常反問自己:「假如我再年輕一次,我有把握不受影響嗎?」
雖然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但只要我們能站在對方的立場想,父母並不是絕對的權威,孩子也不可能絕對的服從,問題可能就會解套。
其實一個人就是一個生命體,每個生命體都有各自不同的生命反應,所以我們應該學習去了解別人。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如 何 常 見 己 過
 
像之前講的那位老鄰居的問題,我們乍聽完,以為只是一件小事情,沒想到事情還牽涉到不動產,如果換成金錢,是要以千萬元計算的。
可是為什麼他講話的時候,卻讓人聽起來,好像只不過是為了一個停車位的問題而已?這就是他的修為。
因為一個有修為的人,他能夠了解傷害他的那個人的心,對方會傷害他,甚至是處心積慮的設計他,他都了解。但是他更清楚:「這個人會這樣做是他的不得已。」
他有那個智慧,所以他在解決問題的時候,不會讓小事變大事,他看實際的狀況,可以讓大事變小事。
甚至他去談事情的時候,連對方都會驚訝:「你被我害得這麼慘,講話還這樣的穩定,一點點火氣都沒有?」
其實有時候人要改變思想是很快的,因為我們人類思想的活動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份,大自然的活動有多少、有多複雜,我們無從得知。
所以隨時下一秒鐘,我們都可以改變主意,這個主意一改,也許整個結果就改觀了。
所以這一句話我特別推薦給各位--「常自見己過」。我們不要弄錯方向。
它有兩種修持方法:
第一個是,用它來約束自己。但是這樣不究竟,這樣是模仿、學習。
它會有一個效果,就是防止自己做太多錯誤的事情,不過沒有辦法達到目地。
第二種修行方法是,我們仍然要從心地下手。
以原古之道來說,就是「一日一禪定,一週一上課,日日行菩提」,行之久久,有一天就自然而然達到「常自見己過」。
因為它是一種狀態,它不是目標,它沒有步驟,它是檢驗我們自己修行是否已經合乎這個標準了。
有一天當我們考慮事情的時候,我們會先發現:「其實在這件事情當中,我自己哪裡處理得不好,所以對方才會那個樣子。」
一次、二次、五次之後,我們就會發現:
別人跟我們相處愈來愈愉快了,而且我們已經好久沒有道人是非長短了。
為什麼?因為我們看不到是非長短。這就是一個果。
所以佛經不是給我們拿來模仿、拿來學習的,它是拿來檢驗我們修行的成果的。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靜心凝神
 
各位現在聽我講起來頭頭是道,聽起來也頻頻點頭。一旦要把它落實到生活中,我們會感到茫茫渺渺,真的要去做,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實在」,什麼叫做「不實在」,對不對?
不實在的人,自己是不知道自己不實在的。
所以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好好照課堂上所講的:「一日一禪定,一週一上課,日日行菩提。」把修行當一回事,你就會得到修行
的好處。
『因為,人的失敗來自於忘心跟妄念。而會產生妄心跟妄念,就是因為心靈被遮蔽。』
所以,只要心靈打開了,這一些妄心跟妄念當下就變成光明,這不就一勞永逸嗎?
反過來說,如果不從心靈下手,我們就像貓抓老鼠一樣,永遠有永無止境的煩惱,永無止境的錯誤。
今天的錯誤在東邊,明天的錯誤在西邊,東邊、西邊改正了,還有南邊跟北邊,南北改正了,還有東北東南,西北西南;西北西南改正了,你還有一個上跟下......這個叫做「十方法界」,永遠都改不完。
等到十方法界改完,已經沒有時間,時不我予,再見了!
只有直截了當,從心地下手,才是下功夫之所在。
所以各位聽了我今天報告的內容,就不必去研究什麼實在、不實在了。
實在、不實在,是假藉它的名義跟各位做說明用的,修行一定要實在!了解之後,接著各位就要很實在的來修行了!
        「神」要凝
修行也是分兩種,一個是修法,一個是修心,剛才講「理」給各位聽,是「修心」;另外各位還要精進的「修法」,透過各種「法」來鍛鍊身心。
而「原古之道」修法的不二法門,叫做「靜心凝神」,從靜心凝神起修,也從靜心凝神結束,可以說是以「靜心凝神」一以貫之。
像我們每一次靜坐,我都是要各位「靜心凝神」。
我們一起來思考,不曉得有沒有人曾經想過,這四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我想,對很多人來說,「靜心凝神」這四個字就像一陣風一樣,可能從來不曾吹進他的思維,吹了就過去了,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叫做靜心凝神呢?其實:『所有的修行,就是修神。』
前幾天,我才跟同修提供一個觀念:「很多練氣功的人講『發功』,各位不要認為是發真氣給對方。
其實他什麼都沒做,只是激發對方身上的『氣』而已。」但是,這兩句話「激發對方的氣」跟「發氣給對方」是不一樣的。
但是一般人修法,就像我們對老祖先的文化瑰寶「精、氣、神」三樣的了解,大多數都僅止於「氣」,對於「精」懂得人很少,更不用談「神」了。
我以前曾經講過,「精」是人體的體液(包括血液、內心泌....等),就有一位同修跟我說:「老師,您講得太好了!我以前認為『精』就是男子的精而已。」其實,他也只是聽到他不曾聽過的而已,就認為很好。
現在大多數的人修行都是圍繞在「氣」,對於「精」已經不認識了,又有幾個人談到「神」呢?
像我們曾經開過一個課程,「妙用傳承班」,我說:「其實,所謂的傳承,就是『傳神』。」我相信可能有人還在等,老師不知
何時要把傳承傳下來。
我跟各位講,已經傳完了,第一次上課就傳完了,我告訴各位:
「傳承來自於神,以神傳神。」那個就是傳承啦!不是嗎?但是我們的神渙散,所以就不知道真相,智慧就不開啊!
為什麼我們會不知道「神」呢?因為我們「嘸神」!(台語)並不是我們沒有神,我們有神,但是很渙散!
我舉個例子給各位聽,像現在空氣四處瀰漫,我們就感覺不到空氣的存在,但是,如果我們把空氣聚集起來,把它一直壓縮,一直壓縮,它最後會爆炸哦!對不對?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把神做這樣的比喻,當我們把神凝聚起來的時候,我們的神就清明了,他會非常的清明,就像禪宗講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這個「心」就是神。
一個人唯有當自己的神凝聚了,才知道什麼叫做「神」,神渙散,就不知道什麼是「神」。
        如何「凝神」?
所以,「凝神」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事,可是很少人知道怎麼「凝神」,請問各位,怎麼凝神呢?

大家有沒有看過仙草冰的仙草,或者布丁?那個就是「凝」啊!
還有我們流血的時候,過幾分鐘,血液會凝固,不會再流出來,那個也是「凝」,這些事有形有相的,那麼,無形無相的怎麼「凝」呢?
我們就以空氣來講好了,我們把空氣集合,一直凝聚、一直凝聚
,當它壓縮的時候,就會產生熱;再壓縮的時候,它會變成光(學物理的人應該知道這個道理)。
同樣的情形,我們坐禪的時候,身體有時候會熱、也會感覺到有光。
而原古之道的修行,就是「以神傳神」,這個我講過很多遍了,大家千萬不要對「神」太陌生,不要離開「神」的領域,不是只
修「氣」、只修「精」。
可能各位會問,我們明明知道「老師很久以前就講過『以神起修』了,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以神起修』呢?」----因為,我們的神渙散。
我以前看小說的時候,裡面形容有的人的眼睛,就像死魚的眼睛,這個實在很會形容,魚死掉了那個眼睛,就是「無神」。
那樣的人就叫做什麼?倒楣鬼。
各位看,一個人如果「嘸神、嘸神」(台語)的時候,運氣就會不好了。
所以,人的神是相當重要的,像同修還好啦!個個炯炯有神,還不錯!算是很有神的,但是我們還要再「凝」,內歛就好,不要外放。
而神要凝,凝神的方法就是要「靜心」,靜心等於凝神,只要靜心,就不需要再凝神了,並不是用想像的,不是想像把神回歸一處,那樣叫做「精神統一」,精神統一跟凝神有很大的差別。
可是,我們要如何「靜心」呢?
很簡單,心不靜是因為我們的心常動。
心為何會動呢?「欲牽之」,我們的欲望、需求,牽動了我們的心了。所以,只要讓吸引我們心的這一些東西能夠越少越淡,就越不會動心。
這麼多年來,我常常講的「靜心凝神」這四個字,今天應該算是第一次為它做註解,希望各位能夠體會它的意思。
大家先把這些觀念釐清,不要帶著模糊的觀念,大致上有一個正確的概念了,以後修煉的時候,就比較能夠掌握「靜心凝神」的
要領,比較容易進入狀況。
~原古之道~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