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何而作
 
今天想跟各位談一個主題:「為何而作」,就是當我們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常常的去想:「我為何而作呢?」
.
生活中很多的事情,我們常常只是慣性的一直在做,做久了會忘記「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子做呢?」
.
譬如有一些人,他對工作非常的熱愛,可是在工作中,往往會有挫折,心裡難免會產生不平,為什麼我這麼努力工作,老天待我這麼薄?為什麼我工作時間不比別人少,卻沒有辦法得到人家的肯定呢?
.
其實,這樣的情形,也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探討,因為人不只是活在物質的世界裡面,而是在精神與物質兩個世界同時進
行,同時運作。
.
所以,我們用肉體去做同一件事情,因為動機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為精神體的運作不同(這個道理很淺,但是我們已經好久、好久沒有去想它了。)
.
舉個例子來說,大概一、兩個月前,我碰到一個人,他是我們同修的朋友,他發明了一些東西,結果為了這個發明,幾乎讓他傾家蕩產。
.
他當時懷疑他們家的家運不好、祖墳不好,是不是風水有問題?
問清楚狀況之後,我提供建議給他參考。
.
首先,我說這跟風水沒有關係,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事情,發明的東西很好,但是花了很多錢去研究、製造,卻賣不出去,其實這都是有原因的。
.
        回到初發心
要探討它的原因,我們必須先回到源頭,就以這個案例來說,我們一起來觀照,思考看看,藉著這個例子,我們要迴向到自己身上,核對看看,觀照一下自己是屬於哪一型的,有沒有犯了同樣的錯誤呢?
.
我早年也認識了幾個人,他們都發明了新產品,也在市面上銷售,但是失敗的大概佔了百分之九十,成功的不到百分之五,這是什麼原因呢?
.
而且成功的人跟失敗的人,他們下的工夫都一樣的深,並不是失敗的人不夠努力,不是!甚至失敗的人,他們花的時間、體力,並不輸給那些成功的發明家。
.
為什麼他們沒有辦法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效果呢?難道「因果律」出問題了嗎?
.
如果各位有機會實地去了解,就會發現「因果律」並沒有問題。
表面上,從肉體的世界來看,失敗的發明家跟成功的發明家,兩人所付出的代價,付出的耕耘,看起來差不多。
.
所以我們也會很正常的推論,他們的結果也差不多,但是,實際上為什麼會差那麼多呢?
因為他們忽略了另一個世界----精神體的世界。
.
假設甲這個發明家跟乙這個發明家,他們努力的程度一樣,生理跟心理的使用是一樣的,但是他們的精神,他們的思維不同(這裡面影響最大的,就是「初發心」)所得到的結果就不同。
.
有一種發明家,是基於「自我肯定」而發明,他們對發明很有興趣,好像來自於先天的。
.
可能他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做一些很有創意的事情,得到父母、長輩的肯定,奠定了他長大以後,對這種創造發明的興趣。
.
所以,這一種類型,他是為了肯定自我而發明,在發明家裡,這樣的人佔大多數,為了自我挑戰,自我肯定而去發明。
.
(我是以「發明」作代表,其實工作、家庭都是,一生當中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這個例子,各位自行去觀照。)
.
第二種發明家,不是為了自我肯定而作,或許他早年曾經跟人家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可能是比賽輸給人家了,他就發下誓願:「我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在發明這個領域超越他。」
.
所以他的發明是基於什麼呢?基於勝負心、基於「輸人不輸陣」(台語)的一種勝負心。
.
第三種發明家,他可能覺得「我在這一方面很有天份、很有興趣,我想以發明成為養家活口的工具。」希望從創造發明當中,得到應有的收入來養家,變成自己的職業,這是第三種。
.
前面這三種,第一種是為了自我肯定,第二種是基於勝負心,第三種他發明的動機是為了生活。
.
或許還有第四種,生活已經很穩定,但也想從創造發明致富,他已經有工作,但是希望能夠再額外有一筆收入,所以他也從事創造發明,這是第四種。
.
也可能有第五種人,他想成名,他並不缺錢,生活也沒有顧慮,只是想:「我要成為一個發明家」,從小立志當發明家,他認為發明家名聲很好,嚮往發明家的名聲。
.
以上這五種類型,雖然都是從事發明,而且他們的「初發心」都是為自己。
.
~原古之道 (洪寬可 講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