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修行之路 (7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 念 應 化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所謂的法身、報身、應身、化身,其實都是我們的精神體、意識體所「應化」出來的。
關於這個「應化」,請各位不要做殊勝解,我再舉一個應化的例子來解釋。
假設有一個人,他本來名字叫做張甲乙,有一天他突然覺得自己名字不好,因此改名為張丙丁。
其實當我們認識他的時候,他的名字是張甲乙,我們叫「張甲乙」,他會回答我們。
忽然之間他一念應化了,應化了一個念:「『張甲乙』這個名字不好,所以要改名。」
他就找、找、找,找到了好名字,應化進來叫做「張丙丁」,於是他就把身份證上面的名字改成張丙丁,這是不是等於換了一個人一樣?
他從那一天開始,就不是「張甲乙」,而是「張丙丁」了。
是誰成就了這個張丙丁呢?其實是「應身佛」。
他的思維、他的意識應化了一念,而這一念改變了他的名字。這是很大的力量,大到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名字。
各位,我說世上有一種力量可以瞬間讓我們改變名字,如果我不先解釋給各位聽,各位會相信這個力量嗎?
你們一定不相信!尤其是我說那個力量來自於你自己,你更不相信。可是等我解釋給各位聽,你們就相信了。
這就是一念應化。
如果我告訴各位:「我們可以讓自己的生死在一念之間。」各位可能也不一定會相信。
就像空難事件,有些人臨時取消行程,沒有搭上那班飛機,這也是一念救了自己。這就是一念應化,但卻是生死之別。
可是我們以前讀佛經都不務實,都把它迴向到虛空中,虛無飄渺、飄來飄去,以為虛空中有一尊佛,可以掌控我們的生死。
事實上,掌控我們生死的那尊佛,就在我們的生命體裡頭,在我們的思想裡面,是我們的念頭掌控了我們的生死……
只是這個觀念,目前可能還有很多人不太能接受。
但是我這麼講,可能各位會有疑問:「老師這麼講,那麼虛空到底有沒有佛呢?」
當然有佛!虛空有佛,不是沒佛。
你說:「我們向虛空求佛有沒有效呢?」
有效!
或許各位會再問:「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阿彌陀佛?我們求阿彌陀佛有沒有效呢?」
當然有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也當然有效。
為什麼會有效呢?因為它來自於我們的心。
或許各位又會再問:「既然可以求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可以求心,那我可不可以直接求我的心呢?」
當然可以!
我們都知道極樂世界是「心淨則國土淨」,我試問各位:「我們要求我們的心,要往哪裡求?要如何求呢?我們的心又在哪裡呢?」
其實虛空也是我們的心呀!當我們活著的時候,虛空是存在的;我們死掉的時候,對我們而言,虛空就不存在了,滅了。
對已經往生的親人,虛空對他們還存在嗎?不存在。世界對他們而言還存在嗎?不存在了。
所以因為我們活著,這個世界才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如果我們今天就往生,這個世界對我們而言已經沒有意義了,它只有對活著的人才有意義。
因此我們向虛空去求佛,當然會有效!怎麼會沒有效呢?因為虛空也是我們的心呀!
或許同修會再問:「求供桌上的佛有沒有效呢?」
當然有效!因為它存在於我們的心中。
各位可能會說:「它不是在供桌上嗎?怎麼會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呢?」
當然存在我們心中!我們怎麼知道它在供桌上呢?因為它已經在我們心中,我們才看得到它。
我們的思想思維、我們的精神、意識狀態,我們的意識中已經體會、了知了供桌上有一尊佛,那一尊佛就活在我們的意識中。
所以一個開悟的人,他對供桌上的佛像,仍然會很虔誠恭敬的禮佛,他跟大眾一樣的禮佛,因為外面的那一尊佛跟他心中的佛正等無異。
而一個沒有開悟的人,雖然也是一樣禮佛,他就像一句俗話說的:「在戰壕裡面找不到一個沒有信仰的人。」
因為人在心有所求,或者面臨生死關頭的情況下,是最虔誠、最恭敬的,所以他的禮佛是有所求的。
同樣的禮佛,開悟之人他洞悉世間的真相,他無所求,所以他沒有那一種刻意的需要,因此他禮佛是平常心,也是恭敬心。
所謂「一切山河大地都是佛性所生」,對他而言,這尊佛像跟其他的一切萬物,在他心中都是一樣的。
但是對一個眾生心還沒有淨化,對一個還沒有心開悟解的人,雖然他可以向任何方位的佛去求,也可以往自己的心中求,可是他的心還不是佛,所以他向內求是不容易起相應的。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柔 軟 的 心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我們有一位同修,事業做得很成功。
有一天,他得知過去一位曾在事業上幫助過他的好朋友經商投資失敗,所有財產全部被查封,後來變得窮苦潦倒。
我們這位同修知道了以後,並沒有馬上去找他,因為同修擔心那位朋友會產生自卑。
我們試想:被提拔的人飛黃騰達,而自己卻很落魄,那一見面是不是很容易產生傷害?
我們同修很有智慧,也非常慈悲,他就透過自己的太太跟這位朋友的太太連絡,透過間接的關係幫助他。
同修發現他朋友的行動電話還是很老舊的機型,於是就請太太送一支新型的行動電話給朋友的太太,並表示:是剛好有別人送他,因為已經有了,所以就轉送給他。
同修的太太還說:「最近家裡抽獎抽到一部車子,但是家裡已經有車了,反正車子多出來,用不著,因此想轉送給你們。」
其實他是透過太太送給朋友的太太一部車子喔!
朋友的太太就講了一句話:「我遇到你們,好像遇到菩薩。」這是當事人的一句話。
各位想想看:這個「菩薩」是怎麼生出來的?是我們這位同修一念慈悲生出來的。
但是他不是在行慈悲,他並不是因為「我在修行,我是一個原古行者,所以我應該慈悲」,他不是這樣子。
他只是覺得說:「大家有緣認識,而且他在過去是幫助過我的人,只是他現在比我差。雖然我想幫助他,最好是不動聲色的幫他,因此應該避免跟他見面,才能夠尊重對方的自尊心。」
他就是很體貼的為朋友著想,我們以前在課堂上講過一句話:「用柔軟的心溫暖每一個人。」
我們這位同修做到了,他以一顆柔軟的心,去溫暖了另一個家庭的心。
這就是「慈悲化為菩薩」,對方真的感覺遇到菩薩了。
菩薩哪裡來呢?其實是這位同修的一念,只是一個念出來而已,但是對方收到的是菩薩感受,這就是一種很自然的流露。
古人常講「為善不欲人知」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是現代人都喜歡模仿,而且貪功德,所以我們是為善而故意不讓人知。
其實也不一定非得「為善不欲人知」不可,因為我們不覺得自己在為善,只是認為這個應該做,所以做了之後,他不會故意不欲人知,也不會故意要讓人知。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五蘊」下功夫 (三)
 
 是果,不是因
我們人類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因果顛倒 。
我舉一個例子,譬如說今天我們心愛的人要跟我們離開,我們會覺得很痛苦,是因為那個人離開才會造成我們的痛苦,對不對?
其實痛苦已經是果了。
我們心愛的人離開,它是果,不是因。
我們往往沒有辦法正確的洞悉因跟果,我們往往不往前追究「 為什麼他要離開我?」
我們如果再往前回憶一下就會發現:「 原來我過去跟他相處的時候,其實我個性上的瑕疵,他老早就有抱怨了,而我一直我行我素,沒有尊重對方,今天他終於忍不住了,終於鼓起勇氣跟我說再見了……」
…… 他會離開我們真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自己所造成的因在前,才會促成他離開我們的這個果,所以我們才會痛苦啊!對不對?
而我們通常都沒有辦法來洞悉出這個真正的真相。
其實,會失敗,那也是果,不是因。是個性上長期的偏差,思維上長期的黑暗,是長期內在的意識,讓黑暗意識來主導我們的行為,而且經過長期的累積,才會變成今天的果。
所以,這個今天我們不喜歡的果,事實上它也是長期的累積。
今天一開始我藉著這個機會,跟大家報告神是如何形成的?那我引用佛經的用語,是因為佛經已經成為世界公認,蠻有公信力的經典了。
因為我個人確確實實覺得,世界上最值得稱道的三部經典——
中國道家的經典、西方的《聖經》,還有印度的佛經,這些都是古代聖人們的智慧精華。
而他們之所以成為聖人,並不是天生就是聖人,他們都是經過修行、經過鍛練、經過思想上的鍛鍊,才發現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這一種內在的大智慧。
所以我們可以向古人學習他們的智慧,我們不要再花那麼多工夫,不要再走那麼多的冤枉路。
我們今天有這個福報 ,能夠先看到他們的智慧結晶,我們就可以少走一些路了。但是,我們要去貫徹它。
我相信,我們仍然必須面對同樣的問題——我們要貫徹,卻沒有辦法貫徹。
沒有關係,這個也是果!
我們因為長期的生活形態,我們很難貫徹正確的道理,那是因為我們之前沒有耕耘。
所以,今天的果讓我們無能為力,沒有關係只要起步,永遠不遲就從當下——
從今天開始,把我們的識神照顧好,「 色、受、想、行、識」這五個步驟,我們把它處理好,我們每一天都在供養光明的神,不要再培養破壞神。
然後過個半年、一年、三年、五年之後 ,利用時間之累積,產生時間之用,有一天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已經好久沒有煩惱了。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的智慧生出來了,因為我們的神變成光明了,人間任何的事情,我們比較不會去做那一種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我們也比較不會受到外在的誘惑,去做一些讓自己良心受譴責的事情。
因為我們所種的因,都是光明的,當然就比較不會去承受到黑暗的果。
典藏第九輯P.30~35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五蘊」下功夫 (二)
 
 從五蘊洞悉「識」的形成
以前電視上有一個主持人常常講一句話:「 凡走過必定留下痕跡」,有沒有?
事實上,凡做過行動之後,也必定留下紀錄。
留在哪裡?在我們的「識」,在我們的意識裡會留下紀錄。
所以,每天的活動,這樣的色、受、想、行、識, 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天不曉得發生多少次?我們都在自己的識神裡面寫下了紀錄。
如果我們所做的事,常常是不光明的比較多的話,我們的識神漸漸的、漸漸的就會變成黑暗了,所以人的運氣也會轉為不好 ,然後自己也會覺得看這個人生沒什麼光明面,感覺人生很沒趣味。
所以各位看我們《同修守則》第二條:「心無邪曲、奉行十善、正大光明。」
我們的五蘊累積到最後,如果是光明面居多,光明的識神就是我們的「守護神」。
如果,我們所做的,都是一些讓自己的良知、良心會起伏的,這個就會形成黑暗的識神,黑暗的識神,我們稱它為「破壞神」。
各位,我們想想自己成長的過程,其實每一個人,我們任何的成就,自己是第一關係人;我們有任何的失敗,自己也是最大的敵人—— 都是自己的破壞神在發動。
我們看看有多少人,他的苦痛其實都是自己一念之差造成的。
有關這個部分,我們看自己可能看不清楚(人最大的特色就是看自己看不清楚),我們可以看看周圍的人,真的是當局者迷啊!而我們旁觀者,可是看得很清楚。
其實,修行就是讓我們開悟在困境來臨之前,讓我們在事情發生之前,我們先俱足了智慧,我們這一輩子,大概就不會有什麼煩惱跟痛苦了。
如果從今天開始,我們能瞭解「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道理——
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不要讓自己的內心起愧疚,都不要讓自己的內心起掙扎,自然而然的,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養光明神的方法。
如果我們不讓神光明,一直縱容它在黑暗中成長,將來破壞神就是厄殺我們幸福的殺手,那個時候,我們再來怨天怨地就為時已晚了——
 因為那已經是一個果了,果已經成熟了。
典藏第九輯P.19~30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五蘊」下功夫 (一)
 
我們人類有一個內在意識,這個內在意識我們無法察覺,但是它天天在影響我們。
像我現在從這裡看過去,有一位同修用他的左手抓下巴;又有一個同修眨了眼睛;還有一個同修抓上唇……
我剛才是馬上看到、馬上講,如果我沒有講的話,各位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有這些動作,對不對?
這是什麼?這叫做內在意識、深層意識,或者稱它為潛在意識。
 這些內層意識的運作,我們受它主導,但我們不自知。
生為人,如果我們想要讓未來的人生更好一點的話,對於這一點,一定要有深層的認識。
一個人這一生當中,如果我們希望活得更好一點,活得更有意義一點,那一定要對這些「識神」—— 我們所不能掌控的這個部分,要有一點點認識。
我們原古之道是「以神起修」。其實,「神」跟「識」是很難明確去分別它。
神,就是我們人類的精神狀態、思維狀態,我們稱之為「神」。
我們稱一個人「 神采飛揚」, 是什麼意思呢?精神非常的好,意識狀態非常的明亮,思維狀態非常的積極、非常的光明,看起來就神采飛揚。
關於這個識神,我今天想藉著佛教的用語,讓各位有機會藉著我這幾個比喻,來明白平時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調和識神。
我要藉用的這個佛教用語就是「五蘊」。
「五蘊」這兩個字,各位在佛教的《心經》裡面可以找到它,而且是一開頭就有,它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好,到這裡我們就可以明白,唉呀!原來一個人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的時候,他是能夠度一切苦厄喔!
但是我今天不是要講「五蘊皆空」,我是想藉著「五蘊」來解釋這個「識神」的形成,讓同修能夠明白應該如何讓我們的神進入比較光明的狀態。
「 五蘊」 它有五個字,它是五個步驟「 色、受、想、行、識」
「色」, 形形色色的色,就是我們看得到這一切形形色色的東西;
「受」, 是接受的受,感受的受;「想」, 就是思想的想;
「行」,行為的行;
「識」,就是認識、意識,識神的識。
其實佛經裡面有很多的專用語,它是指出了我們人類生命的狀態。
典藏第九輯P.12~16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福 禍 就 在 一 念 之 間
有些人覺得公公婆婆年紀大了,侍奉他們會影響他修行的時間,就認為自己沒有福報,人家都不用侍奉公婆,人家公婆都不住在一起。
還有一些跟父母住在一起的也這麼想:「我跟父母親住在一起,必須侍奉他們,所以時間都沒有了,好羡慕那一些不需要侍奉長輩的人喔!」
可是幾十年下來,等自己的父母公婆走了,他才知道:「子欲養而親不在。」
原來以前父母公婆能夠跟我們住在一起,其實是我們的福報,是老天有眼,讓我們有機會奉養雙親,讓我們有機會奉養公婆,但是當時往往智慧不足,竟然認為這是禍不是福。
這一些都是真人真事。所以福跟禍,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也在迷悟之間。
迷人以福為禍--修行具足正見才是真正的福,但是我們反視為非福;而我們心中所祈求的福,當它真正完成的時候,才發現它是禍:
有一對夫婦結婚後,只有生女兒,沒生兒子,求神拜佛了好幾年,果然生了一個兒子。
夫妻倆很是感恩:「我真有福報呀!佛菩薩慈悲,果然讓我生了一個兒子!」於是大肆慶祝一番。
一轉眼,二十年過去了,開始後悔了,為什麼呢?
原來當年的「福」證實是「禍」,用二十年的時間證實出來。
因為二十年來,這個兒子給他們製造了太多的麻煩,最後他們也沒有留住這個兒子,所以由福變成禍。
我跟他們說:「你們想不想知道,其實這個禍是可以再變成福的?」
他說:「老師,別說笑了!」
我說:「可以呀!不要說二十年,就算是五年前跟五年後,難道你們夫妻沒有發現有什麼改變嗎?」
看他一時想不出來,我就接著說:「你們的個性變得溫柔了,互相體貼對方;你們敦親睦鄰,跟鄰居的關係也改善了;而且你能夠持續修行多年,豐富了你的心靈,難道你沒有發現嗎?」
他說:「對呀!這都是我那個兒子帶來的!」
我說:「是呀!那是不是也是你的福報呢?」
他嘴巴雖然承認,但心裡總是有一點不捨,因為他的兒子闖完了禍就走了。
他說:「真後悔當年去求子,還把它當作一個福報去求,他還沒過二十歲生日呢!」你看,他是多麼的感傷。
各位!他從當初認為的福變成了禍,最後又認為未必是禍,這個禍又讓它變成福了,各位知道這裡面代表了什麼意義嗎?
在他兒子走之前,他是「迷」人,以禍為福,所以他所求的福變成一場災禍。
但是這一場災禍,讓他由迷又變成「悟」了,他從一個迷人變成一個開悟的人了。
所以原來認為的災禍現在又變成福了,而這個福跟以前的福是不同的福,因為他悟了之後,禍也變成福了。
所以迷人修福不修道,修行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修福的那個福原來是禍,但是我們修行了,那個禍最後會再轉成福。」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蹟是什麼
 
以上所講的都是神哦!現在問題來了,可是有人這樣子做,還是出問題,為什麼會出問題呢?因為他的神不光明,他的神黯淡。
我舉一個例子,以前簽六合彩的人,他們也是全神貫注呀!而且非常精進,夜裡可以不睡覺,從中部跑到南部去問神、問明牌,你說精進不精進呢?
他們可以半夜三點起來,然後跑去寺廟問明牌,這個叫做「邪神」,不是「正神」;這是「黑暗的神」、「昏昧的神」,不是一種光明的神,所以耕耘愈深愈離譜。
我講一個神的故事給各位聽,這是這幾天發生的事情,最近不是很多高中生參加大學甄試嗎?
各個學校都已經開始口試了,我們有一位同修平時這個神就是非常持續的關懷自己的小孩子,所以小孩子口試的前一天晚上,她忽然問她的小孩子說:
「耶!假設教授問你某某問題,他這樣子問你,你學怎麼回答?」
「不知道!」那孩子說。
「好,你趕快去問清楚。」她說。
結果,隔一天參加口試,竟然小孩子說四個教授中,有兩位都問了這個問題,這就是什麼呢?
『這就是神蹟----神所創造出來的是事蹟,叫做神蹟。』
我們為何沒有辦法創造神蹟呢?
因為神蹟是兩件事----「神」跟「蹟」,「蹟」只是結果、事蹟。
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只喜歡「蹟用」,而忽略了「神」的作用;我們只圖那個結果,卻不願意去了解那個因。
所謂「神蹟」就是神之用啊!--用神的結果,他才會產生一個蹟。可是我們眾生貪圖蹟用,而忽略蹟用之母是「神」。
各位看這位媽媽,她平時就這樣子關懷她的小孩,護持著他成長,所以在他學業緊要關頭,耶!怎麼樣?
她竟然在前一天想出了兩個教授要問的問題,這不是神蹟是什麼呢?所以,不要忽略這個神的妙用。
         用神經營全方位的人生
因此,我們這一生個人的過去、成敗都不論了!過去就是我們的智慧不足,老是做錯事----人人都會做錯事,重點不在做錯,重點是在我們「以後」怎麼樣,而不是「過去」如何。
從今天開始,我們聽清楚了,了悟了,就從今天當下,不要等回去再想,我們現在就下個決心:
『我要用我光明的神,用正神,不要用邪神。
    來經營我全方位的人生!   』
人生沒有多少事情啦!真的!一個「生」跟一個「死」而已,我們只要把這個神讓它扶正,就行了。
記住剛才講的故事,那位藝人的故事,創意不是憑空掉下來,我們必須不斷的耕耘,功夫下得深,它自然就出現創意,為什麼呢?----因為創意是神的產物。
以前有位書法家說過一句話,他說「意在筆先」,書法家練到「意在筆先」就不得了了;
我們原古修士,原古行者要修煉「神在意前」。
「意」是什麼呢?意是神的投影而已,那些創意,那些神來之筆,其實是神的一種妙用,那麼我們只要從神下手,真的!火候夠了,神蹟就會出現。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醫生,他太太是律師,有一天他們的小孩在他太太律師事務所的樓下,有兩個人打算要綁架他,那爸爸的診所離事務所其實是很遠的,而且這爸爸是從來不到事務所的。
他那一天下午,忽然心血來潮,覺得很累,不想看診,就把診所交給他的助理,他想去跟太太講一件事情,結果當他到他太太的事務所前面,就看到他兒子跟兩個人在那邊拉拉扯扯,他看到以後覺得很奇怪,就過去問那兩個人,歹徒說:「哦!對不起,我們認錯人了。」
等那兩個人走了之後,醫生就問他的小孩說:「那兩個人剛才跟你講什麼呢?」小孩說:「好奇怪!他們說認錯人,可是他叫得出我的名字啊!」......後來他們判斷,其實就是要綁架。
因為他們就生了一個兒子而已,爸爸非常疼這個小孩,那他的神就完全放在小孩子身上,他就真的成為他的守護神。
瞭解了神的作用,人生的很多問題,真的可以解決,但是因為我們人有盲點,就像剛才我講發願吃早齋的那位師姐,多數的人都像她這樣。
所以當我們說:「我的事業怎麼會不起色呢?」「我的事情怎麼都弄不好?」......這是起因於我們沒有真心!我們的神是邪神,我們的神不夠光明。
因此,我們要想辦法讓我們的神光明,光明就是「正思維」。
那要怎麼做呢?我常常告訴同修,平時可以多讀〈原古智慧系列〉的書,就可以得到正思維了。
因為我們「原古智慧系列」的書,就是在展現這種亙古以來即存在於天地之間的「大智慧」、「大資料庫」。
(編按:請參閱《開悟不難》出版緣起)
所以平時要做正思維,我們的「神」才會正,正了之後,我們再把這個「神」貫注到人生的全方位上,只要把這個「神」擺對了位置,我們的人生就定位了。
~原古之道~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老 子 常 清 靜 經 】~ 洪 寬 可  著 ~
無 為 --
 
首先,我們來看大自然的第一個精神。
無為:孕育萬物,不居其功。
天地之間,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海裡游的,這些生命體怎麼來的呢?而且它很完美哦!
你有沒有看過魚媽媽在教魚寶寶游泳?不需要!
老鷹媽媽也不需要教小老鷹去飛,牠是自然的。
我們從很多知識性的節目可以看到,小馬一生下來,幾個小時後就能自己走,而我們人,還要差不多一年才學會走路。
這就是一種天地的微妙,可是大自然沒有辦法說:好,張家配給他一個男生,李家配給他一個女生,哪一座山配哪一些動物……
大自然不需要這麼做,它無為而為,這一種無為的精神,反而能夠孕育萬物。
它如果有所為,就沒有辦法做到了,因為有為就有限制,心有所住才會有為。
我們剛才講到大道「無情故無住」-- 它沒有個人的情愫可言,沒有個人的情緒可言,所以它就一視同仁。
「一視同仁」也是我們講的,大自然不會說:「啊!我來對你們一視同仁。」它不會這樣子講。
是身為被創造者的我們說:「唉呀!大自然偉大,它是一視同仁,毫無分別。」
大自然不知道自己一視同仁、亳無分別,它只是一種「存在」。
這種存在的第一個特質就是:沒有造作,沒有自我,無為而為,所以它反而能夠孕育萬物。
它孕育萬物,功德如此之大,但是它從來不居功。
可是看看我們現代人,一件小小的事情我們都要居功,而且從小朋友開始就要居功。
你到幼稚園看看,如果老師說:「今天這個玻璃擦得很漂亮,是誰擦的呀?」
馬上就會有三、四個小朋友舉手說:「老師,是我!是我!」
你看,這就是居功,我們從小不需要人教,就會居功……這個問題很大啊!
所以,我們要能夠向大自然學習這種無為的智慧。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工 夫 到 家 , 自 然 成 就
 
當年我在峨嵋山,就是這段話而已,我已經寫在書上了,你們可以核對一下,原古之道的理論就是這幾個:
人類身體的活動跟思想的活動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我們稱它為「生命」;生命跟外界一切人事物的互動,稱為「生活」;一切法緣起於大自然。
相應這一段話,就叫見性。
可是因為你們現在是被告知的,民國七十七年的中秋節,我也是被告知的,不過那時候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可能我是處於臨界點吧!
從一九七四年大病過後,我開始摸索、探討靈性,十四年說來也算滿長的,那時候我感覺我很精進。
所以人不要有得失心,只管耕耘,不問收穫,時候到了,大自然會找貴人來度你,就怕你機緣不成熟。
大自然它微妙無比,你火候足了,工夫到家了,它自然成就你。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早一年碰上峨嵋山老和尚,可能回來後我還在罵他:「那個糟老頭還棒喝我,什麼跟什麼嘛!」
但是剛好一九八八年那個時候,我真的很精進、非常地精進,事後回憶起來,其實我行菩提行得滿深的:
逢人就講,連計程車司機也度,掃地的阿婆我也要她念佛......不怕人笑,甚至有人會說我是瘋子。
但是可能就是做到這樣,行深般若,所以老和尚的一句話,雖然我當下沒有立即相應,但回來之後,忽然有一天回想起來:「啊!原來老和尚所講的話是這個意思。」
當時我也沒有什麼見性不見性,那是一種狀態,自然而然從那個時候開始,你看這個世間,角度就不同了。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委 屈 了 佛 性

各位想想:

我們真的可以不必這麼的煩惱,這麼的痛苦,這麼的憂慮……

我們讓自己的佛性委屈了,才會掉入煩惱、痛苦、憂慮的無明當中。

這些無明完完全全是多餘的。

縱使是生離死別,我們也不必煩惱、痛苦。

請問各位:如果父母要離開我們,我們能夠阻擋嗎?無法阻擋。

那麼我們又為何要捨不得而痛苦呢?

我不是說不可以傷心落淚,人本來就是有情眾生,有時候也會不由自主的落淚;

可是落淚歸落淚,它跟痛苦、煩惱是沒有必要劃上等號的。

這一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人事物。

如果沒有開悟,無明的心沒有轉化成佛性,我們就是在委屈的過生活,也可以說,我們委屈了自己的佛性。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前 世 是 質 不 是 量

為了勸修行,有時候會講前世,講因果。

我以前讀過佛經講述因果,它說:

如果你容貌長得很好,天生麗質,那是因為你前世供花;
如果今世長得比較矮,是你把經典放在地上,對經典沒有恭敬心;
殺生有殺生的果報,造福有造福的果報……

這一些把前世量化的說法,其實是為了要接引初修者。

可是經過了初修階段,我們要成長,接下來要認識清楚:唸佛不是為了天上存款;聖誕老人也不會從煙囪下來。

我們要從「量」提升到「質」,才不會讓自己迷惑,而耽擱了修行的腳步。

講到前世,我特別把這一點提出來說明,因為前世這種事是無法對證的,前世已經過去,誰能印證它的對或錯呢?

原古之道不是講寄託,而是解脫法門,我們應該早日走過寄託的階段,進入解脫的層次。

修行要解脫前世的束縛,不能一直停留在安心的初修期。

很多人修行一輩子都陶醉在前世裡面,只想研究前世,那是一種無明--不明白真相。

沉溺在前世,就等於一個人不務實,一直在幻想過去,這樣的人生將會空洞化、虛幻化,一點都不實在。

我們如何能夠活在真實的世界裡面呢?首先,不要再管這些前世之說了,即使有,它也是一種質、質地。

什麼是「質」呢?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常說:「這個人個性很溫和,那個人個性很急躁。」

請問各位,你怎麼去區分溫和跟急躁呢?那是一種質地,沒有辦法用數量來比較的。

像智商(IQ)測驗就是量化的,IQ的正常指數是一百多,如果不小心考到IQ兩位數的人就很挫折了。

其實考到IQ兩位數的,並不絕對的表示智商低,可能做答的時候筆誤或其他原因。

我們再看看這十幾年來講的情緒智商(EQ),它有沒有分數做標準?沒有!它是一種質。

有不少學子書讀得很好,學歷很高,或者社會地位很高,可是EQ很低。

早期有一本講EQ的著作寫得很好,它讓我們知道除了要重視IQ之外,也要重視EQ。

有多少人一輩子的幸福就毀在自己的EQ不好,缺乏溝通的能力,缺乏善解人意的心。

因為他的溝通方式跟一般不同,他跟別人溝通是用衝突的方式呈現,那樣的人生怎麼會過得好呢?

所以我們要明白:「前世是質不是量。」而不是去了解:「我的前世是什麼?你的前世跟我是什麼關係?」

如果一直在這裡打轉,迷失了,不但容易受騙,修行也容易起障礙。

萬一你遇到聲稱會通靈的人,一個跟你講這樣,另外一個又跟你講那樣,你要聽誰的呢?

尤其是女性更要小心,如果有人跟你說:「我們兩個前世是夫妻。」怎麼辦呢?

這一世並不是夫妻啊!不是夫妻就不能有任何瓜葛,怎麼可以把前世的拿出來講呢?

這方面我們一定要超越,不要一直停留在幼稚園階段,幼稚園的階段最容易受騙。

我們人很奇怪,一個通靈的跟我們講一次話,就可以把十年的功德統統毀掉。

就有人讀經十年的功德,因為人家一句話就毀掉了!

曾經有一位早年跟我一起修行的同修,他很精進,很有道心,心地也很善良,忽然之間心性大變,就離開了,最後的下場真得不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只因為他遇到一個人,那個人跟他說:「你是天上來的。你真正的師父還沒有出現。」

就這樣兩句話,就把一個人的道心給瓦解了。

那時候,我們在同一個地方跟著同一位師父修行,他聽到第一句話:「你是從天上來的。」傲慢心就生出來了;

再來聽到:「你真正的師父還沒有出現。」那不就表示現在的師父不是他真正的師父嗎?

當時我勸他:「等你找到真正的師父再放手嘛!」他聽不下去,別人一句話就把他幾年的努力打垮了。

結果那位同修若干年後,也沒有修行了。

所以如果講前世,我們要用「質」去認識它,不要用「量」。

不要去追究:「我前輩子是做什麼的,再上一個輩子做什麼,再上去一輩子又是做什麼的……」那是無意義的。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人 是 會 變 的

 

這一句話,各位把它記下來,永遠記住。

我們不要用現在來推論未來,也不可以用過去來結論現在。

每一個人隨時都在變,不要期待別人不會變。

有一天你的好朋友變得無情無義,請不要傷心,你要告訴自己:「人是會變的,老師有講過。」你就能夠正常面對。

或許不是他變,而是你變喔!

各位坐火車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兩部車停在月台上,忽然你覺得:「火車怎麼剛停,就又動了?」仔細一看,是隔壁的火車在動,而你以為是自己的車廂動。

所以人是相對的,你在變,他也在變,人是會變的。

有時候是我們自己變,自己的變化自己是看不出來的。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因果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現象 】
 
講到「因」跟「果」,現在的知識份子常常嗤之以鼻,認為是迷信,我提出個人的意見供各位參考:
因果不是迷信,因果不是屬於佛教的東西而已,因果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現象。
「登高的,必下降。」這是《聖經》講的話,這就是因果啊!
我們有登高,就一定會下來,沒有人能一直爬上去的,要爬到哪裡去呢?即使火箭發射,也必定「登高的,必下降」,是不是?
釋迦牟尼佛更做了微妙的比喻,他說:「人生如箭,勢盡還落地。」
人生就像射箭一般,箭射出去的時候,它有一個力道,這個力道就是「勢」,當這個力道盡了,它還是要落地,是不是?這就是因果嘛!

【 達摩祖師四行觀 】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 滿 就 好 --
 
世尊講的三法印,我們要好好的去體會--諸行無常。
你最愛的人,以前最疼你的阿公、阿嬤、阿祖,現在呢?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最愛的父母也將離我們而去--無常嘛!
你以前曾經擁有過很多的東西,現在還繼續擁有嗎?
小學是模範生,初中是校花,大學是高材生……現在呢?歐巴桑了啦!你現在還擁有嗎?沒有了。
青春,你也不能夠擁有;名望,也不能長久擁有。
甚至於財富,就像台語說:「它是溢來溢去,錢是大家的,福氣的用卡多!」
你把這些提前想一想,就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了,這個很重要哦!
為什麼高僧大德要我們了悟空性?他們就是要告訴我們:「人是來到這個世界之後,才生出這些東西來的。」
所以我們呢?「回歸原來」就好了,因為這些都是「借用」的!
既然是借用的,我們就要愛惜,但是也不要被它綁住,這就是空的道理。
很多人,年紀大了就牽掛子女,子女牽掛完了牽掛孫子,孫子牽掛完了牽掛什麼呢?牽掛自己的健康了,因為他已經操心到身體壞掉了。
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子想:
不管我們的子女有什麼困難,我們能做的都做完了,剩下的就靠他們自己了,我們再煩惱也沒有用啊!
我們本來也沒有這個兒子、也沒有這個女兒,甚至本來也沒有我們,是我們把他們生出來的,而我們也是被生出來的。
所以萬般的事情,都是一個緣,將它圓滿就好了,煩惱是多出來的。

~原古函授班 http://www.zenhouse.com.tw/ 感 召 有 緣  傳 承 天 地~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最難的修行,在親密關係裡!』
 

~大寶法王噶瑪巴
最難的修行,不是在深山獨處,與人世隔絕;不是在禪坐中,掉入某個境界。
最難的修行,是在關係裡。
世間的關係,總是由親近而開始,
以淡漠而結束。
心和心的距離,在一個呼吸間變幻莫測。
近和遠,都產生於一個念頭的力量。
而人們並不知道,這個決定性的念頭何時出現!這個念頭出現的時刻,就是因果業力當下的顯現。
這個念頭出現的當下,能不能空掉,就是能不能覺悟了!
在諸多關係裡,親密關係最難解脫!
因為我們是因愛來到這個世界,最終也因愛最難解脫!
因愛存在,所以有了關心、照顧、分擔、包容、幫助!
也因愛存在,所以有了抱怨、佔有、要求、傷害、排斥、淡漠······
世界最近的距離,最遠的距離,都是因愛產生!
佛經說:八地菩薩,不退菩提。那麼在世間修行,讓八地以下菩薩最容易退轉的,恐怕就是這個“愛”字了!
這個最難解脫的親密關係,可能是夫妻、可能是父女、可能是男女朋友、可能是師徒,也可能是某個親近的人!
這個關係,不是來報恩的,就是來討債的。
這個關係,是讓你的心“有所住”的最大的果。
這個關係,即是煩惱,又是菩提的所緣!
所以佛說:煩惱即菩提!不要逃避煩惱,去求菩提。
《維摩詰經》說:不斷煩惱而入涅槃——這是維摩禪的境界!
在因緣裡解脫“愛”,是最徹底的。當然,也是最難!
我想說:跳出來,做個旁觀者,不要沉陷在情緒裡。
在沉陷前的一剎那,至少知道自己掉進去了,這個“知道”,就是培養覺性的開始!
要知道:與親密關係衝突,只是因為他沒有滿足你的需要。不是因為對方真的錯了!
要知道:他沒有滿足你的需要,其實是你也沒有辦法滿足他的需要。
要知道:你們想要的不一樣不代表你是對的。
要知道:這就是你們關係的“果”,抱怨“果”是沒用的,要去看那個“因”是怎麼製造的。
面對親密關係,做個發願解脫的勇士,修成一個自利利他的智者。
說出自己心裡想的,不活在猜測對方和等待對方裡;
做自己願意為對方做的,不讓行動總是停留在頭腦裡;
表達自己想要的,遷就和忍耐不能減少煩惱;
和對方共同成長,不讓思想虛度在時間裡,不讓靈性消沉在慾望裡。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是維摩禪的菩薩心!
願世間多一些菩薩,戰勝輪迴和業力!
願世間多一些菩薩,在親密關係裡成就不退菩提!
--第十七世 大寶法王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 閒
 
這裡有一段話,值得提出來跟大家報告。
這一段話,出自於《中阿含經》,這是早期的一部經典,它裡面有一段是這樣子描述的:
世尊在世的時候,曾經有好幾位比丘(出家的男眾),互相的鬥爭,爭吵不已,爭論不已。
世尊為了勸化他們,就講了:
如果你用爭論來停止爭論,你永遠沒有辦法讓這些爭論停止。只有忍辱,你能夠忍受它的時候,才能停止這些爭議。這個方法你應該尊之、貴之,把它當作很尊貴的寶貝一樣。
這個我深具同感。所以當我們受到別人非議之時、毀謗之時,甚至別人跟我們有爭論、爭奪之時,記住這則世尊的開示:
我們是沒辦法「以諍止諍」的。
現在有很多的叩應節目,昨天晚上我看了一小段,那完全是十足的想要「以諍止諍」,雙方面愈講愈大聲,以為大聲就可以佔上風。
在昨天那個節目裡,有一位女士我比較欣賞,她平時不跟大家爭,她就坐在一旁。
等輪到她講話的時候,她講的每一句話都正中紅心,講話的時候語氣平順,但是字字都命中要害。
我覺得那算是異數,其他的都是以諍止諍,辯來辯去,這永遠沒辦法停止。
世間的事情也是一樣,有了誤解,別人非議我們,別人毀謗我們,一定有所誤解,我們只要跟他解釋清楚,不要再去毀謗那個人。
可是現在常常看到很多公眾人物作出錯誤的示範,別人毀謗他,他也毀謗對方,互相毀謗,那只有讓事情更糟而已。
所以我們要學習用智慧--
如果他毀謗我們的是事實,我們有錯當改;如果不是事實,我們跟他解釋,解釋完我們就圓滿了,不需要對方配合,他不能接受,那是他的事。
可是我們很難達到這個境界啊!我們跟他解釋,他不聽,我們自己就會很難過。
這時候我們要追根究底,難過從哪裡生出來呢?
你說:「他毀謗我啊!」
不是!是你!是你自己生出來的。為什麼?
因為我們有面子關。
原古之道講三關:面子關、金錢關、情愛關。我們有面子關、或者是情愛關。
如果是親子關係,我們跟自己的子女或父母講,他不滿意、不接受,我們就難過,那是被親子關所綁;
如果是朋友,我們跟他講,他不聽,為什麼我們會難過?因為我們很難忍受別人對我們的輕視,對不對?
問題是別人有輕視我們的權利哦!各位有沒有發現這個問題?
別人可以輕視我們,為什麼?因為權利操之在他,不是操之在我。
可是我們想想看那種滋味,當有一天知道某某人非常看不起我們的時候,那個滋味好不好受?
那我們要怎麼處理?去跟他解釋。
我們應當解釋、平和的解釋,找機會讓他明白真相,替他消業,免得他造口業嘛!
如果解釋完了,他還是依然故我,我們就應放下了。因為那是他的問題,已經不是我們的問題了。
但是這可要很高的境界哦!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沒有好好修行的話,真的沒辦法有這個修為。面子關啦!我們要修到不會難過。
我們常講面子關、金錢關、情愛關,怎麼修?要這樣先去觀照自己啊!
人一輩子其實不用做那麼多事情,就是因為有這三關,所以要做這麼多事情。
各位仔細想想看,人可以過得清閒一點,為什麼不清不閒呢?
因為不清,所以不閒啦!因為我們被這些關卡住了。
所以人的心性只有四個字能夠形容,哪四個字呢?莫名其妙!這樣而已
連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怎麼會這個樣子?對不對!連這些跟我們無關的事,我們都要拿來煩惱,奇奇怪怪的事特別多。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自己
 
愛的不是肉體,是本來的那個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那個自己。
愛自己,就是
細心呵護好自己會呼吸的身體,不要使他受到任何的損害,因為這個身體是生命修煉的載體。
愛自己,就是
無條件的接納自己的所有,無論是如意還是不如意。
愛自己,就是
允許不舒服、不痛快以及那些負面的情緒流過自己,如同一陣輕風拂過,不留一絲痕跡。
愛自己,就是
讓已經過去的就只是留在過去,當下的生活不受它的牽引和羈絆。
愛自己,就是
寬恕所有的一切,讓被寬恕的只在那裡,不在這裡。
愛自己,就是
放開攫住自己的念頭,讓念頭如天上的雲朵,飄然而去。
愛自己,就是
不貪戀外界的認同,讓自己不活在被認同的圈圈裡。
愛自己,就是
默默地做自己本分的事情,只是陪伴和付出,不祈求任何的回報。
愛自己,就是
不把自己封閉在小小的自我裡,敞開心門,全然地接受看到、感受到的這個世界。
愛自己,就是
無分別、不評判、不期待,全神貫注在當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情裡。
愛自己,就是
看,只是看,讓一切流過自己。
愛自己,就是
對自己的一切負起責任,不活在原因、理由、藉口裡。
愛自己,就是
時刻記得自己、知道自己,讓自己的心靜靜地在那裡。
愛自己,就是
完全地認同自己、肯定自己,欣賞、讚美自己是獨特的生命。
愛自己,就是
放鬆自己,讓自己不受外界環境以及評判的影響。
愛自己,就是
完完全全地相信自己是最好的,用充滿愛意的目光打量自己、用溫柔的手輕輕地撫摸自己。
愛自己,就是
活出內心深處想要活出的那個自己,讓自己時刻活在輕鬆、自然、平靜、自在、喜樂里!
~來自宇宙之愛的分享與祝福~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 日 不 坐 禪 , 語 無 倫 次
 
當我們坐禪,坐到靜下來了,我們這個身、心變成了符號。
原古之道所講的,我們的身體本身就是一種符號,思想就是一種訊息。
坐禪就是讓我們的身跟心變成一種符號跟訊息,跟天地產生瑜珈作用。
瑜珈就是跟天地起聯繫,起共鳴,共振,乃至於共體。讓天地在我們身心上面作功,調和我們的身心,也就是調和我們的生命。
我們的生命自自然然的就轉化了,我們這些不聽指揮的內在意識,也在不知不覺中被調整了,調整過後,我們的身、口、意自然清淨。
所以各位不要小看坐禪的功夫,經過瑜珈作用的調和之後,我們的生命自然產生正見,自然產生正思維,我們的生命體自然知道方向。
那剛才我為什麼開玩笑說「你們最討厭的是坐禪」呢?因為我們連坐禪都沒有能力呀!所以還要參禪、行禪。
這三個沒有先後順序,相輔相成,我形容它們如鼎的三支腳,沒有分哪一個比較重要:
如果沒有能力行禪,我們要加強參禪、坐禪;
如果坐禪坐不好,我們要加強行禪、參禪;
如果參禪參悟不出來,要加強坐禪、行禪。
這三者是互動的,所以我以前常講的,「一日一禪定,一週一上課,日日行菩提」,非常的重要。
其實修行不需要學太多的法,就像我剛才講的,在生活中洞悉生命的真實義。
如果發現自己做不到,也沒有關係,只要依著「一日一禪定,一週一上課,日日行菩提」,不要覺得煩,行之久久,必然可成。
說起來修行就是這樣子而已!可是為什麼我們不容易做到呢?
做不到的不是表層意識,而是我們的內層意識,這時候透過坐禪,它是一個很有效,可以轉動內層意識的方法。
所以藉這個機會,我順便跟各位報告坐禪的重要性,否則我們很難聯想坐禪跟這些有關。
不只如此,在生活中,它可是連講話都有關係,只要三天不坐禪,講話就俗氣了。
有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同樣的,三日不坐禪,語無倫次。
不相信的話,各位同修可以試看看,三日不坐禪,講出來的話有如凡夫俗子,連遣詞用字都走樣了。
你就會發現:「耶!我怎麼會講出這種話來?」連自己都不能作主,它就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層意識。
大家都知道修行怎麼修,為何做不到?就是因為內層意識不夠清明,而坐禪是最有效的改善方法之一。
今天有緣講到這裡,各位再回去坐禪,依著原古之道的方法,這樣做就好了,方法簡單,沒有技巧,就是靜心凝神。
然後再建立一個觀念:
身體就是一個符號,你靜心下來,這個神(精神)就是一種訊息,符號加上訊息,就能夠感召天地作功。

~原古函授班 http://www.zenhouse.com.tw/ 學習令人心安 行動導致成果~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智慧集【轉念】

一個人在下雨天搭乘公車,車上的乘客擠得像沙丁魚。在不耐中,他突然覺得某個人的雨傘尖碰到了他的腳踝。
他本想轉頭對那不知輕重的人還以顏色。但車裡實在太擠了,他根本無法轉身。
當車子搖晃時,那雨傘尖就刺得更重,他心中的怒火逐漸升高,心想等一下非好好訓斥對方一陣不可。
好不容易到了一個大站,下去了一些乘客,他終於有了回轉的餘地,憤怒地以皮鞋頂開那刺人的雨傘尖,然後轉身以最嚴厲的表情怒視那個“不長眼”的乘客。
結果他發現對方竟是一個盲人,刺到他腳踝的並非他想像的雨傘尖,而是她的拐杖!
他心中原本難以扼抑的一股怒火突然消失無蹤,而腳踝似乎也不再那麼疼痛。
為什麼整個感覺會突然轉變呢?沒錯,是想法變了。
表面看來,這個人的憤怒是起因於刺痛他腳踝的“那個人”和“那件事”,但其實是來自“這個人真魯莽又無禮”的想法。
所以,當他發現對方是個盲人時,他的“想法”變了,隨之“感覺”也就轉變。
在《莊子》裡也有一則故事,大意是這樣:
在一個煙霧彌漫的早晨,有一個人划著船逆流而上。
突然間,他看見一隻小船順流直沖向他。眼看小船就要撞上他的船,他高聲大叫:「小心!小心!」
但是,船還是直接撞上來,他的船幾乎就要沉了。
於是他暴跳如雷,開始向對方怒吼,口無遮攔地謾駡著。但是,當他仔細一瞧,才發現原來是條空船,因此氣也就消了。
如果你被樓上的人灑了一身水,你很可能會對他大聲叫喊;甚至大罵。如果天空忽然下雨把你淋濕,即便你是一個脾氣不好的人,也不會大發雷霆。
很多時候,事情本身不會傷害你,傷害你的是你對事情的想法!事情發生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想法。
念頭不變,命運就無法改變,念頭一變,你的世界就開始變!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的距離]
 
有一天,教授問他的學生:
「為什麼人生氣時,
說話是用喊的?」
所有的學生都想了很久,
其中有一個學生說︰
「因為我們喪失了「冷靜」,
所以我們會用喊的。」
 
教授又問︰
「明明對方就在我們身旁,
為什麼我們還是要用喊的?
難道小聲說話,
對方就聽不見嗎?」
學生們議論紛紛,
但就是說不出一個讓教授滿意的答案。
 
最後,教授解釋說︰
「當人們生氣或是態度強硬時,
身體周圍會產生很強的
「氣的磁場」,
這種氣場就像一道厚厚的城牆,
團團圍住裡面的一顆心。」
「生氣越大,氣牆越厚,
心與外界的距離也會越遠。」
「當兩人互相生氣時,
心與心的距離會相對變遠,
而為了補償遠距離,
人們會下意識地用吶喊的方式說話,
認為這樣才能讓對方的心聽得見。
但是吶喊的震撼力非常刺耳,
會升高對方的怒氣,而怒氣越高,
氣牆越厚,
於是心與心的距離就更遙遠了。
而距離越遙遠,
人們越想用更大的分貝去補償.......
於是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教授接著繼續說︰
「但是,當兩個人在相戀時,
又會怎樣說話呢?」
「情況剛好相反,
不但不會用喊的,
而且說話都很輕聲細語,
為什麼?」
 
「因為他們的心很接近,
心與心之間幾乎沒有距離,
所以相戀中的兩個人通常是耳語式的說話。」
「而當愛達到最高點時,
語言就顯得多餘了,那時候,
光用眼神就可以傳情了,因為,
心與心之間已經沒有所謂的距離了。」
 
說到這裡,教室裡鴉雀無聲,
沉默了好久,
最後教授語重心長地說:
「當兩個人爭吵時,
不要讓心的距離變遠了,
更不要說些讓心距離更遠的話,
自然的過了幾天,
等心的距離不再那麼遙遠時,
再好好的溝通吧。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