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時空的潛意識淨化
 
(本篇,句句講到要害,請留意了。)
問:小時候常被人家批評自己的長相和身高,這種小時候成長過程所受到的心理傷害,長大以後應該怎麼處理呢?
-------------------------------------------------------------------------------------
.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修心養性的重點,也是一個人為什麼需要修行的原因。
.
我們常講人有負面的思維模式,我們的思維模式久了就會形成慣性,「慣性」就是思維活動的死角----這個「死角」就是我們煩惱的根源。
.
這個思維如果只是來自這一世還容易處理,有些甚至是過去世的餘習,那就很難處理了,你現在問到這一世,我就回答對於這一世所形成問題的解決方式。
.
                                    
譬如說,一個人在一、二十年前所受到的傷害,那個念頭到現在可能表層意識已經遺忘了,其實它還在,因為已經進入深層意識了。
.
很多的事情,我們說「忘記」,是我們對「忘記」這個名詞的認知模糊,以為「忘記」就是歸零,沒有了。
.
恰恰相反,思想所謂的「忘記」反而是更深入,就像釘子釘在木板上,它仍然在木頭上,只是陷入更深的材質裡,被表面的灰塵所掩蓋,看不到釘子,已經深陷在裡面了。
.
「忘記」就是「忘掉的記憶」,從表層意識的記憶,進入潛意識,變成無意識的記憶。
.
無意識的記憶不是沒有記憶,反而是更深層的記憶。『這種進入潛意識的傷害,很難用表層意識的方法來處理。』
.
這是我們身心結構的狀態,也是修行非常關鍵的地方。
.
人類所以會有負面的思考模式,大多數都來自於這些長期記憶的累積,所謂的「長期累積」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甚至到前世。
.
          超越時空的潛意識淨化
 
可是時空是不能倒轉的,昨天人家傷害我們的一句話,今天是無法補回來的,那該怎麼辦呢?要靠「禪定」,透過禪定,在那個超越時空的狀態下,才有能力進行潛意識的淨化。
.
一般來說,透過禪定來淨化意識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
但是,在原古之道,不一定要有很深的禪定工夫,只要透過正確的方法,讓大自然在我們身上作功,就能達到淨化思維的目的。
.
像很多同修,剛入門修行的時候會作夢,那就是一種超越時空狀態淨化思維的過程,在佛教來講就是「消業」。
.
如果要學習禪定,透過靜坐淨化思維,首先必須找一位師父來學習,只要找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避免無師自通的學習。
.
因為靜坐中難免會有境界,有些人不容易過關,還是要找一位善知識指導,好好的禪修比較好。
.
雖然,在靜坐中,我們可能會感覺沒有什麼收穫,實際情形是我們在「靜」中,那個「無意識」的記憶在作用了。
.
但是表層意識不知道它在淨化,所以自己是無法察覺的,事實上,禪坐時,它就在淨化了。
.
所以,這樣的問題,透過禪定的方法最究竟。
.
用心理治療的方法,雖然可以找出問題點,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來處理那個問題點,有時候反而會因為感覺到問題無解,而產生挫折;
.
有些人甚至因為找不到答案,產生一大堆負面想法,覺得人生非常的黑暗,這是最可怕的情形。
.
就算知道了問題所在,也試過了很高級的方法,然後宣告無效,它會形成一個負面意識,原來只是一個問題弄到後來傷害卻更大,那就得不償失了。
.
所以說,今世的傷害,還是透過禪定來消除最安全。
.
但是,我所說的禪定,不一定要「入定」,
只要常常靜下心來,
讓思維靜下心來冥想......
.
就像我們「原古之道」所說的古人的方法,他們有心結就祈福天地、感恩天地,面水而坐一刻鐘。
.
(現代的生活環境,周遭不一定有水,沒有水怎麼辦?就用冥想的,如果等到開車到水邊再坐就太大費周章了,用冥想的就可以了。)
.
各位不要小看這一刻鐘哦!它的效果超乎想像。
.
~原古之道   (洪寬可  講述)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做元宵的原理
 
轉貼分享
修行要真修實練,不可以一直停留在寄託,一定要解脫。
如果我們有搓湯圓的經驗,就會發現用手怎麼搓都搓不圓,搓到最後還變成楕圓形,一粒粒好像飛碟一樣…
為什麼搓不圓?
因為,我們是一個人在搓。
我們看那賣元宵的,他用一個很大的篩,裡面放著元宵,一條繩子從天花板垂下來吊著篩子,他用手托著篩子的另一端,就這樣子一直篩、一直篩,篩到最後每一顆元宵都很圓。
這個圓來自於哪裡呢?
來自於外在環境。
來自於篩,還有元宵之間互相的磨擦,磨到最後都沒有銳角,每粒都很圓,粒粒都圓滿。
修行一定是要在渡眾中成就,這就是『集體成就』。一個人沒有跟人家這樣子磨,沒有被人家這樣子指責、糟蹋、誤會、謾罵、侮辱、甚至指著我們的鼻子罵……這些境界我們都要經歷過。
世界上沒有人在很安逸的環境中修行可以成就的;人的心智只有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才會被激勵出來。
所以不要怕痛苦,請各位記住元宵的原理,我們一定要跟眾生去互動,眾生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如果一直指責眾生,就是我們沒有看到鏡子,我們以為鏡中人是別人,其實是我們自己。
所以,『做元宵』這個原理,各位一定要記住!要走入人群裡面,要在眾生中去成就自己的佛性,這是修行的不二法門,也才是真正的道路。
 
大道場第四輯p133~141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21 Wed 2018 15:27
  • 感恩

感恩
 
感恩,才能入道
有菩提,才有悟性
有悟性,才能於生活中的一切
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看到愛
發現世間之美,希望就在眼前
我們周圍的人,甚至於我們自己,有時候一個痛苦、一個問題,三年、五年都不能解決,原因在哪裡呢?主要的原因就是:
我們用的方法都是世俗的方法,
不是用修行的方法,不是用佛性的方法,
都是用我們習慣的思想,所以問題才無法得到解決。
怎麼辦呢?
我們要有決心,
用佛道的方法,
用菩提的方法,
來處理這一生中所有的問題,我們才能得到快樂,離開痛苦。用菩提的方法要有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
入道才能修行。
入道是什意思?如果我們用一顆不平的心,不滿的心,甚至怨嘆、怨恨的心,這樣的心是不清淨、不光明的,這樣的心是無法修行的;所以,要修行,就是要用清淨、光明的心,才能入道。也唯有入道,修行才會有結果,人生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
要如何才能入道呢?
要有感恩的心。
把我們這種能夠感恩的心找出來,這樣的心才是清淨、才是光明的。
感恩從原諒開始
不過有時候要感恩並不是那麼容易,我們先來檢查一下,看看自己心中是否還有不可原諒的人?在生活中是否還有不平的事?也就是先要將這些不平的事,不可原諒的人,這樣的心要先放下,去原諒那些我們不能原諒的人,不要去計較那些不平的事,能夠這樣做以後,自自然然的就可以生出感恩的心。
用「悟性」解決問題
我們所說的入道修行要用菩提的方法,它有什麼特色?其實就差在一個「悟」性。修行就是要參襌、悟道,不管參也好、悟也好,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悟性可以彰顯出來,用「悟」性來解決世俗的問題。
修行就是修心
我們說將心中不可願諒的人、不平的事,我們想辦法把它放下,能夠放下,才有能力進行感恩,也唯有了悟「感恩」,才能夠將感恩的心發揮出來。
用感恩的方法,將我們清淨、光明的心發揮出來,
自然可以入道,入道後自然可以真修行,
接著,才有能力用菩提的方法產生悟性,
悟性生出來之後,
於生活中一切的事情,我們自然會看到它們光明的一面,
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才不會產生痛苦,
每一天都可以過著法喜充滿的生活。
每天想一件感恩的事,這個就是在修心,修這個感恩的心,當有一天我們能夠想出來的時候,就表示的們的心已經比較清淨了,我們的心已經比較光明了。然後,再以這個光明、清淨的心去生活,在生活中我們就可以產生悟性,這樣的過程就是修行!
耕心田的下手處
感恩時,很多人講到感恩夫妻就怨嘆了起來,我們可以這樣想:這個人,可能有缺點,有什麼地方不好;不過他也有一些很好的地方,他也有對我很好的時候。他不好的,我們放一邊,把他好的地方拿出來感謝恩--這些都跟我們感恩的人沒有關係,是我們在修行,我們在修這顆心,要把我們的心修成光明、修成清淨。
有人跟我開玩笑說:
「我對他感謝恩,這樣不就便宜了他嗎?」
「不是,你有沒有對他感恩,他不知道,但是這對你自己的心是好的。因為在感恩的當下,你的心是處在清淨、光明的狀態,你正在激發自己的菩提心。」
能夠常常生出感恩的心,就表示我們可以入道,我們的心已經很清淨、很光明。有沒有入道,我們自己不知道,也不用知道,只要每日持續的讓自己能生出感恩的心就好;倒過來說,我們上次提到,心中如果有不滿的事,有不可原讓的人,也會因為我們在修這個感恩的方法,有一天,我們會在不知不覺、自然而然的狀態下,原諒他們:對這些不平的事,也會自然不計較。
<感恩--人生不可錯過的三堂課>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中怎麼觀照
 
生活中自然不能處處盡如我意,所以會痛苦,因為我們『有情』,我們的心被束縛了。
那怎麼辦呢? 只要觀照出 - - 『啊!我的身、口、意不符合『大道無情  運行日月』的精神』就可以了。
不必急著去改它,因為此時的我們其實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
然後下次當我們再跟孩子發脾氣,再抱怨公司的同事,再和別人起爭執的時候,
雖然可能嘴裡還是碎碎念,可是就會有警覺了:啊!我的無明在發動。
一次觀照兩次觀照,漸漸的,我執或者無明就會越來越輕微,
因為我們有警覺的犯錯,跟不知不覺的一直錯下去,是差很多的。
只要這樣將所修的智慧拿到生活中去對照看看,
去察覺我們在跟人、事、物互動的時候,我是怎樣的狀態,去檢查一下自己的心,
我們就會看到自己的習性--這就叫做依法實修。
重要的是,日復一日不間斷的耕耘(重點!不間斷),才會自然而然產生悟性。
 
摘錄自原古心靈月刊147期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福報 
 

我們人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需求,主要是因為內在的不豐富,一直處於匱乏、飢餓的狀態,
所以要完這個、還會再要另外一個,一個需求剛得到滿足,下一個欲望又生了出來,真是沒完沒了。
當我們吃飽了的時候,如果有人再端一碗飯給我們,我們會說:『我吃飽了,謝謝!請給別人吃吧!』
但是,對我們喜愛的東西,譬如金錢、名位、權力,卻很少有人會說:『我夠用了,給別人吧!』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的內在匱乏、我們的心靈空虛從來沒有飽過。
我們還沒有進入心靈的層次,一直停留在比較粗糙的六根層次。
老子《常清靜經》有云:『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換句話說,就是神不夠清、心不夠靜,主要就是這個欲一直在牽引著我們。
所以看別人穿新衣我也要有新衣;人家買新房子,我也要有新房子;朋友買車子,我也要買車子……
記得小時候常聽鄰居的長輩說:『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水米來到這世間。』
而我們的老祖先也傳承著一種原古的智慧:『生命本自具足一切福慧!』
由此可見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是不會有那麼多的匱乏,當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需求,
只是因為受到『欲』的牽引,使我們遠離了生命的本來『福慧圓滿』的狀態,才會有這麼多的不滿、不足,更因此造就了不快樂的一生。
如果我們能回歸生命的本來狀態,讓我們的心靈豐富起來,自然而然的就可以看到自己所擁有的已經夠多、夠好,
不但能知足常樂,更進一步還會以感恩的心快樂的生活。
有一句話說:
『心靈豐富的人以感恩過生活,心靈匱乏的人以不平度一生。』
如果心靈無法得到豐富的話,我們就可能只看到自己還有哪些東西還沒有擁有,還有哪些地方還比不上別人,
還需要再獲得更多的名望、享受或者肯定,才能覺得滿足或讓他人刮目相看,
因此就會誤把欲望當福報,而走上永無止境的追逐。
 
原古心靈月刊120期 / 發現福報 / P.12-14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了 達 有 無 --
 
經典不是給我們背的,我們要瞭解它「無」,瞭解我們眼睛看不到的、耳朵聽不到的那層意義。
這個「無」,是言語之外、思想意識之上、想像之上的事情,看起來沒有,摸之不著、視之不見;
但是,它對我們人類非常、非常的重要,於身、於心都如此。
自古以來,我們談「心」,因為它比較抽象,不具體不具相,所以釋迦牟尼佛講了四十九年;
談「身」,就比較具體、比較具相了,所以醫學院七年就可以畢業,對不對?
所以我們就用「身」來了解「心」,我們來談這個「無」--這個六根感受不到的東西。
各位!我們身體的成長、肉體生命的維護,我們必須靠什麼?飲食、喝水,對不對?
人稱生命三大要素「陽光、空氣、水」,那請問各位:「大家看到陽光給我們什麼了嗎?」
雖然醫學終於證實了,陽光照到我們人體上,人體會製造維他命D,促進鈣質的吸收。但是這個微妙的作用,我們看不到,也感覺不到,對不對?
所以如果我問說:「陽光照射下來,我們吸收了什麼?」不知道!
水也是一樣,我們喝水、排水,不喝不行,但是喝了又排;還有我們吃五穀雜糧,吃纖維、排纖維,請問留下的是什麼?
上次有一位師姐寫了一篇心得報告,我跟她題:「空你所得,空你所失,百年後又如何?」
然後第二段我又題說:「塵歸塵,土歸土,留下的又是什麼?」
各位!這就是跟人息息相關的東西哦,我們視之不見、耳不能聞、手不能摸,但是它存在!
我們吃什麼、排什麼,那留下的是什麼?讓我們這個微妙的機器能夠這樣運作的,是什麼?
就是那個「無」啊!它是看不到的。
身體尚且如此,心更是如此啊!
我們有一個錄音帶禮盒,裡面有十六卷錄音帶,題名為《心靈便當》,每一卷的開頭,我都有一段話:
「我們人肚子餓了,我們會怎麼樣呢?要吃三餐!那如果我們的心靈飢餓了呢?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這一輩子,活了三十年,可能我們三十年沒有餵它吃東西啊!對不對?人身體髒了,我們會去洗澡;心靈髒了呢?」
所以我們人都被這個「有」絆住了,我們就是住於「有」,萬法才不能空。
因此,我們要去明白「無」,要了悟這個「無」,就必須先洞悉「有」。
要了悟「無」必須從「有」去洞悉它,所有的「有」都歸於「無」。
其實很多事物的內涵,都是在那個「無」,而不是在「有」。
像我們的國旗,它只是一塊布而已,為什麼有人願意為它捨命?就是國旗那塊布所代表的那個「無」,就是那個「無」啊!
【 達摩祖師四行觀 】 ~ 洪 寬 可 著 ~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病先治心

昨天上課前一位同修說,他的家人的人腦瘤,必須立刻住院開刀。
我就在想:未來任何人,包括我本人,其實都有機會,也有可能得到無法治療的病,那時候我該怎麼辦呢?
當面臨自己被宣告有癌症的時候,我們要怎麼處理呢?
其實有很多病,它形成的原因,心裡的因素大於生理的因素。
譬如說,有一個人已經得了癌症,也接受了醫生的治療,這個時候,他一定要做一件事情,哪一件事情呢?
他要回頭看,當初為什麼會有癌症這個果?一定要想辦法,讓形成癌症這個果的因消失。
一般來講,當我們有了病之後,我們在生理性的:像飲食、生活起居……我們都會注意,也會按時服藥。
可是,我們都忽略了另外佔了百分之五十的因,那個我們一直沒有去處理的因素--心理因素。
醫學也都已經有這樣的報告了,癌症的形成,有百分之五十的原因,是來自於心理。
所以,我先奉勸各位:
心裡不要有長期的牽掛,不要有長期的憂慮,不要有長期的不平,也不要有長期的心結打不開,
這些是癌症的主要來源之一。
如果很不幸的,我們已經有病了,我們也已經接受治療了,而且很慶幸的我們手術成功、治療成功。
那我們下一步呢?除了生理的因素,我們要去注意之外,
不要忘記當初會讓我們挨這一刀,會讓我們形成癌症的那個因,我們一定要讓它消失。
我們在牽掛什麼?煩惱什麼呢?
我們長期的不平、長期的不滿是什麼呢?
一定要把它找出來!
生過大病的人,是最好解脫的。他光想一件事情就好了--
『如果上次手術失敗,現在我就不可能坐在這裡了。』
曾經面臨死亡的人也是最好解脫的,他就想,計較那麼多做什麼呢?隨它啦!
人類的煩惱,不外乎我們身邊的人、事、物,不外乎這些而已呀!
我們想想看:『如果上次開刀失敗,這些人、事、物,對我已經沒有意義了。』
那我們就當作自己已經死掉了,然後又重生了,這樣我們還會計較它嗎?
我們要記住,讓我們致病的那個心理因素,也一定要讓它同時消失,將來才不會再有一個生病的果 。
可是多數的人,都只有處理生理的因素:例如飲食不當,喜歡吃烤的東西,喜歡吃一些容易致癌的食物,生活作息不正常……
重點都放在生理的,這只是重點之一!還有另一個重點,心理因素一定要去除。
這些是給已經有病的人做參考。
至於還沒有生病的人,要注意什麼呢?我想告訴各位:
生理因素形成的病因,它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心理因素。
所以,一個人的心,一定要常常的保持在沒有不平、沒有不滿、沒有憂慮、沒有心結的狀態,
更不要講煩惱跟痛苦了。
這樣的境界,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事實上,我甚至鼓勵各位,
你只要先從心理因素下手,你生理因素的地方,自然就能夠做到合乎健康了。
可能以前喜歡吃、但對身體並不好的東西,自然就會不吃了;
生活起居不正常的地方,也自然就會正常。
所以請記住!要先從心來帶動身。

 摘錄自大道場第五輯【第四三期】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的相貌
 
我們以前講過: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活在外在這個世界裡,其實我們是活在自己內心的世界。
這個所謂「外在的世界」,其實它是建立在我們內心所架構的世界裡。
就好像一個人好端端坐在那裡,如果我說,請你現在馬上高興起來,你高興不起來的;我說請你馬上悲傷,你也悲傷不起來。它需要有媒介物。
我來舉個例子,假設你今天晚上回去,睡覺前,摸到枕頭下有一個硬盒子,打開一看,是鑽石一顆,請問,你這時的心情如何?是不是當下高興起來?「我先生這麼體貼,看我平日料理家事這麼辛苦,送我一顆鑽石。」一陣溫暖的感覺湧上心頭。
但是,過不了二分鐘,先生進來說:「你不要動,那是要送女兒的生日禮物!」世界都沒有改變,你當下兩樣心情。
請問各位:「你是活在外面的世界,還是裡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一直沒變,可是你裡面已經狂風暴雨了。
所以修行是修裡面,不是修外在,而且我們內心所架構的世界,它的影響力,還超越時空唷!」
從這裡我們就知道,我們是活在自己的法界裡,不是活在外面的時空,我們裡面的法界是沒有時空的,那個地方才是真正的天堂跟地獄。
所以,修行一定要認清目標,不是求外面的福報,那是「世界第一傻」。但是很可惜的,沒有修行以前,很多人都是這樣〈我自己以前也是〉。
所以修行路上,坎坎坷坷,因為沒有抓到重點。不是怪師父不高明,就是怪法不好,有些還怪到祖先不好…說穿了,都是自己的心不好,沒有真修行,一直活在自己的法界裡。
所以修行,不要去貪圖外在的東西,我們要去修內在的世界,那是我們要活一輩子的地方,不要去相應外在的。
包括修行以後,生意有沒有比較好,小孩功課有沒有進步,……那些都是心往外了;即使真的有改進,可以拿來鼓勵自己,但那不是我們要的,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外界,而是自己內在的世界。
世界只有一個,我們取不同的面貌,在自己的心中建立一個小世界,這才是我們生活的地方,也是我們喜怒哀樂的源頭。
就像那顆鑽石一樣,鑽石一直在那裡,時間就差兩分鐘而已,我們就有兩個世界,可是世界一直都沒有變哦!我們就這樣過了一輩子。
各位,大家喜歡聽究竟法,就是這個啊!「意」的修行,自淨其意。所以修行不要去貪圖世間的福報,那個非福報。修行的本意不在這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才是諸佛的教誨。
這個「意」就是我們的「法界」,人的一生都活在這個「意」裡面,怎麼可以不「自淨其意」呢?
一個人心情很好的時候,你到辦公室或者回到家裡,就覺得家裡很亮,心情不好的時候你就覺得家裡很暗,其實家裡、公司從頭到尾都一樣,我們是活在自己內在的世界,那個才是我們的世界
可是要記住,這個世界不是我們一個人造成,是我們跟外面的互動,那個因素相當複雜,可是都是自心去招惹,我們會相應光明、也會招惹黑暗,都在一心。所以,修行的究竟意要把內在的光明展現出來。
事實上,我們在這個世界生活一天,我們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有的思考,所有的言行,在我們精神世界裡正在架構另外一個世界,這個世界才是我們真正要住進去的地方,也是主導我們一生的地方。
我們今天能夠講到這裡,算是很透徹了,希望各為一次就能解脫,以後才不會痛苦。
摘錄自  大道場 / 月刊第90期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歇即菩提
人之所以沒辦法生活的很快樂 、 很幸福,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我們的心如果沒有經過修練的話,就會生出一些佛經上常說的 「 妄心 、 妄念」 ,因此就看不到美好,也看不到福報,當然更看不到殊勝了 。
接著我想以楞嚴經裡的一個故事來跟大家一起探討,看看妄念的影響力有多麼的大 、 多麼的廣,甚至可說是多麼的嚴重,而且它的生起是沒有原因的 。  在楞嚴經裡世尊與富樓那尊者有一段很精闢的對話:
富樓那尊者問世尊:「 一切眾生為什麼會有妄心 、 妄念呢?」
世尊回答:
「 你難道不知道在室羅城裡有一個名叫演若達多的人! 有一天早上他忽然拿鏡子照自己的臉,看見鏡子中的那個人五官都清晰可見,因而很生氣的責怪自己,為何沒有能夠看見自己的五官,然後他誤以為自己的頭長得像鬼怪一樣恐怖,就害怕的在城裡狂奔 。  你覺得這個人是什麼原因,讓他無緣無故的狂奔不止呢?」
富樓那回答說:「 因為這個人內心狂亂,沒有其他的原因 。 」
這位演若達多沒有原因的狂奔不止,後來他「 忽然狂歇 」 ,亦即狂亂的心忽然停止下來,就不再 「 怖頭而走 」 ,從此之後不再因覺得自己的頭恐怖而狂奔了。 這是佛經裡一個很有名的「 歇即菩提 」的故事 。
由這個故事我們就可明白,一個妄心 、 妄念,讓一個人看不到真相,甚至產生恐怖的心,進而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行為 。  而這種妄心每個人都有,而且時時在發生,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 。
所以自古以來,都有一些高僧大德苦口婆心的在勸修行,一個人如果沒經過心智的修練是很難不生妄念的,不知道哪一天要輪到自己 「 怖頭而走 」 。
言歸正傳,我們回過頭來談修行,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所有的人都必須面對這些妄心妄念 。 
簡單的說,所有的人都是帶著這種妄心妄念開始修行的,當然會受到它的牽引,很難正確的認知修行的真義,而其中影響最重大者就是:
依著妄心的標準去衡量修行中的一切人 、 事 、 物! 當然就沒有辦法發現殊勝,更不用說要證入菩提了 。
在很多年以前,曾經跟幾位精進的行者結緣,他們學習古人的精神,在山上 「 結茅屋而修 」 。  我記得當時應他們所請,曾經寫了一段短文給他們做參考:
明師是修出來的,只因發現殊勝;
正法是悟出來的,只因發現殊勝 。
因為只要發現殊勝就能發現眾人之靈性,就會明白眾人皆可為我師;只要發現殊勝就能夠悟出心正則法正,就會清楚所有法皆可是正法也!
一個人如果心殊勝自然就能發現殊勝,如果心俗氣當然就看到俗氣 。 
所以唯有精進修行到有了某種程度之解脫與覺悟,內心生出了光明,不再被黑暗的無明習性所遮蔽之時,看到的一切人 、 事 、 物就都可看到光明面 、 看到殊勝處:
於 「 人 」 來說,可以看到所有人之靈性,明白人人皆具佛性,個個都可成佛,此時自然就明白其實任何人皆可以為我師 。
於 「 事 」 來說,可以洞悉世間的一切事情同時具足殊勝跟俗氣,就不會只看到俗氣的一面 。
於 「 物 」 來說,就有能力洞悉世間萬物的存在各有其美,就像金錢一樣,善人用之則善,惡人用之則惡 。
心殊勝則所見 、 所聞 、 所遇到的人事物皆殊勝 。 反之亦然 。

※  摘錄自出版品 【原古心靈月刊 】
   
  121 期 發現殊勝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瑜 伽 --
 
為了讓各位多瞭解一些「禪」的歷史背景,我要引用一位日本禪者的話。
這位日本的禪者叫做「赤根祥道」,他有幾段描述,我覺得可以做為我們禪經班的參考。
他說:「印度自古,就開始實踐佛教修行法之一的瑜伽,瑜伽是精神統一的修行,原文為『連結』之意。」
其實我們原古之道裡面,也有一個班叫做「深度瑜伽班」,在深度瑜伽班裡面,我有介紹「瑜伽」的意義。
記得當時我說:「我去查字典,它有很多種解釋,我取了『連結、連繫』的這一個解釋。」
那「連結、連繫」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讓我們的心,再度與天地起連結、與天地起連繫的意思。
從這一段內容,我們也可以瞭解到:原來瑜伽是一種「精神修行法」。
再來,那位赤根祥道又有第二段話:「瑜伽修行可見於印度的任何宗教,佛教取瑜伽之原理,使之純化到禪定的高深境界。」
我在這裡停一下,我怕再唸下去,各位會聽不懂。其實我們原古之道不太講禪,我們是講瑜伽。
赤根祥道的那一段話,剛好可以做為我們原古之道為何要用「瑜伽」這個名詞的一個佐證--原來在佛法之前就有瑜伽法了。
最後,這位日本禪者還有一段話:「現在已有不少禪定姿勢的雕刻出土,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印度河文明的系統,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的作品,雖然是浮雕,但依稀可辨別出是禪定的模樣。」
也就是說,在公元前三千年,從現在算起恰恰好五千年前,那個時候出土的一些雕刻品,從那些作品裡面的人物模樣,我們可以看出有不少是刻了禪定的姿勢。
所以我們就可以了解到在古印度,從現在算起大概五千年前,就已經有人在練習瑜伽、練習禪定啊!
其實我第一次介紹原古之道的時候,我是說「那是五千年以前的法……」可是有人不太相信,所以我後來就再加了一個字「三」,就變成了「三、五千年以前……」這樣子講了之後,有些人內心就比較能夠接受了。
其實只加了一個字,很簡單嘛,又不費事,「三、五千年」還是包括五千年啊!是不是?
好,前面這幾段話,唸給各位聽之後,我覺得各位就有一個概念了:
原來在「禪」、「瑜伽」、還有我們的「原古之道」之間,有一種很微妙的關係存在啊!
所以我也要感謝這個禪經班,因為平常上課我都是隨緣而說,從來沒有預做準備,可是為了要上這個禪經班,我必須做功課。
我今天在外面辦事,特別趕回來做了一個小時的功課,就是查相關資料。
結果這一查才猛然發現:我們過去所講的很多事情,事實上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
包括瑜伽,各位現在就明白,其實它是一種精神的鍛鍊。
可是現在很多人對瑜伽的認識,都屬於那一種肢體的鍛錬,就是把腳拿到頭上面、把頭鑽到腳底下……
當然那也是瑜伽的一種,但是那種叫做「體位瑜伽」。
好,我想該補充的,都已經跟大家說明了,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 達 摩 祖 師 四 行 觀 】~ 洪 寬 可  著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靈的世界……
在心靈的世界裡,當它讓你明白的時候,它也同時是完成。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像各位現在正在聽我講話,我也在跟各位講話,事實上我們彼此之間,另外一個系統它正在作另外一種交流。
大自然同時在兩個系統上面作功:一個是肉體的系統,一個是精神的系統。 這個精神的系統,它超越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因為身體的系統在第五根(身根),所以第六根(意根)就可以觀照到第五根。
我們意根(意念的感覺)可以感覺到肉體的存在,第六意可以感覺到我們的疼痛、快樂、覺受。
因為第六意是表層意識,剛好涵蓋了身根(我們的肉體),因此我們很輕易的就可以了解肉體的系統。
但是心靈的系統呢?它超越我們的想像,超越我們的理解。
因為只要超過第六意,我們就無法理解;超過第六意我們就無法想像;超過第六意我們就無法掌控。
第七意就是潛在意識、深層意識,它就不是我們能掌控的了,最具代表的深層意識就是作夢。
請問各位,誰能夠掌握自己的夢境呢?誰能夠主導自己的夢境呢?沒有。
第七意(潛在意識)的作用-- 當我們要發怒的時候,雖然我們一直告訴自己,「不可以發怒」、「不可以發怒」……最後還是爆發了。
當我們忌妒別人的時候,我們也告訴自己「不應該忌妒」、「不應該忌妒」……最後還是忌妒了。
很多人面臨道德考驗,「這件事不可以做」、「不可以做」,不斷的提醒自己……即使明知它的後果很嚴重,最後還是做了。
為什麼?因為這些令我們生氣的內在心結、這些不道德事情的原動力,如果是來自第七意識的話,我們可以說是毫無招架之力。
好,第七意識尚且如此,更何況第八意識呢?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七日淨神法
七日淨神法--之一
慈:給人溫暖,給人愛,給人快樂,給人關懷。
不貪非分之名:非分之名,是包著糖衣的毒藥。
七日淨神法--之二
悲:幫別人走出困境,讓別人的痛苦消失。
不貪非分之物:貪取非分之物,是一種攀緣。
七日淨神法--之三
喜:以歡喜心過生活,常想歡喜之事。
不貪菸酒食色:貪取菸酒食色,不是喜歡它,而是喜歡它的感覺。
七日淨神法--之四
捨:捨你所得之外,還要捨你所失,不要造成二次傷害。
不欺瞞:把欺騙別人的次數再乘以好幾倍,就是欺騙自己的次數。
七日淨神法--之五
面子關:面對別人否定時,能否坦然面對。
不逃避:推託與消極,是失敗最主要的原因。
七日淨神法--之六
金錢關:金錢是一種工具,不是人生的保障。
不悲觀:去除失敗主義,常懷希望,心向光明。
七日淨神法--之七
情愛關:不期待從任何人的身上得到慰藉。
自己的最弱處:找到自己最難修正的地方。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定就是靜
問:老師,請問您前面提到了在生活上,以及夫妻相處間的「放鬆」要領,是不是在修行上、禪定上的「放鬆」也是這樣?
-------------------------------------------------------------------------------------
.
所有的修行最後都要回到實際的人間生活,就是我們常說的進入第三階段的修行,也就是實相的修行。
.
修行所說的實相不在天上,也不在淨土,而是在日常生活中。
.
但是,這樣的修行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不簡單,有很多人的修行最後流於口頭禪,就是在這個地方疏忽了,因為,他確實是需要「定力」。
.
即使是這樣,對於「實相的修行」我們也不必做殊勝解、做神秘解,它很平常,沒有什麼神秘。
.
它會神秘是為了方便接引初修者,而被人披上宗教的外衣,加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
對於一個已經入門的人,這層面紗就要揭開,不要再披著面紗,這樣霧裡看花,會看不清楚,愈修愈糊塗。
.
至於生活中的修行所需要的「定力」,就要靠平時「禪定」的練習了。在「原古之道」裡,對禪定的定義是這樣的:
『一個人思想的活動跟身體的活動平衡、和諧了,就是靜,就是禪定。』
.
可是,一般人開始坐禪的時候,除了心靜不下來之外,往往連身體也腰酸背痛,這才發現原來自己身體的活動還沒調好。
.
所以,在很多修行的方法裡,都要再加上氣脈的修煉,就是為了先把身體的活動調好,才能達到「禪定」的目的。
.
因為,如果一個人身體的活動沒有調好,要如何坐禪入定?又要如何生活中有定呢?
.
就像病人的脾氣通常都是不好的,有時不只脾氣不好,連思想都怪異,因為他的身體活動沒調好,連帶的也影響思想活動了。
.
所以,實相修行雖然在生活中,他更需要踏實,不可流於空泛、流於口頭,一定要踏實!平時就要耕耘。
.
至於原古之道的放鬆要領,之前講過了,就是:『心繫自然,身心放鬆;念念無住,不動不搖。』
.
本來人類就是以一種活動狀態----一種思想的活動跟身體的活動存在這個世界,而這兩種活動都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份。
.
當我們透過禪定的練習,透過「念念無住」(心無所住)的要領,工夫漸深之後,就能夠入靜,讓自己每一次的坐禪只剩下一種存在、一種活動......
.
漸漸的,就能體會到宇宙萬物渾然一體的意境。
.
因為全世界、全宇宙所有的東西、所有的萬法,本來都是一種存在,這種存在都是正等無異的。
.
你看,包括無情眾生,包括桌子、石頭,它的成份分析到最後就是分子、原子,裡面還有電子在動,看起來雖然是一個不動的東西,其實內在是一種動,那個「動」,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
這種現象物理學家在幾十年前就說過了,他們說,原子裡面有電子環繞著它跑,所以這些看起來不動的東西,其實它的內在是動的,也是一種活動,就跟人類的活動一樣。
.
只是物理學家所發現的是一種理論、一種物理現象,我們今天是透過禪定的練習,親自去體驗它的實際情形,差別就在這裡!
.
一個人透過禪定,如何達到平衡?如何達到和諧呢?
.
當我們透過禪定,訓練到讓自己成為一種存在,而這種存在只剩下思維的活動跟身體的活動,而且這些活動跟一顆樹的活動、跟石頭的活動、跟周遭旁邊人的活動、跟地球的活動、跟太陽的活
動......
.
其實都是正等無異的,這樣是不是萬物一體啊!這就是禪定了。
.
這一段話講得太深了,大家可能一時無法體會,沒有關係,先留下種子,等到有一天開悟的時候,這句話會重現的。
.
總而言之,耕耘人生,要從「心靈之耕」下手,讓生命得到醞釀,就會開悟。
.
~原古之道   (洪寬可  講述)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強大的氣場來自一顆簡單的心】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但為什麼有些人能夠坦然面對,有些人卻耿耿於懷呢?關鍵就在於,你是否能夠做到心平氣和。
所謂心平,就是心靈能量平穩地輸出和輸入,沒有心理逆轉、沒有跳閘、沒有短路,也沒有接觸不良。
所謂氣和,就是心靈能量穩定之後,所釋放出來的明亮而祥和的氣場。這種氣場具有強烈的親和力與吸引力。所以,最強大的氣場來自最從容、最淡定的心靈。
「低調」才是最高明的炫耀。那些擁有大智慧的人之所以能夠做到榮辱不驚,是他們打通了全身心靈能量流動的通道,已經成為了不折不扣的心靈超人,就像德蕾莎修女一樣。
很多人問:「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氣場變得強大起來呢?」回答是:「讓你的心靈變得簡單!」
人們常說童心即佛心,童心之所以像佛心,是因為它簡單。簡單的心靈晶瑩剔透,能使我們的氣場變得像陽光一樣明亮。
大家都知道史蒂夫·賈伯斯的氣場十分明亮而強大,全世界數以億計的人都受到了他的影響。那麼,他是如何獲得這樣的氣場呢?
賈伯斯說:專注和簡單一直是我的秘訣之一。簡單可能比複雜更難做到,你必須努力理清思路,從而使其變得簡單。最終它的價值非常大,因為一旦你達到了那一步,就可以撼動山嶽了。
賈伯斯還說:「佛教中有一句話——初學者的心態。擁有初學者的心態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初學者的心態來自於沒有成見的簡單的心靈。如果有了成見,心靈變得複雜起來,人也就沒有了初學者的心態。
美國成功激勵協會創始人保羅·邁爾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大象能用鼻子輕鬆地將一噸重的行李抬起來,但奇怪的是,我們在看馬戲表演時發現,這麼巨大的動物,卻安靜地被拴在一個小木樁上。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來它們從小就被馴養師用鐵鏈拴在鐵樁上,當時不管幼象用多大的力氣去拉,結果都無法拔動這個鐵樁。由於幼象的心中有了這種成見,後來雖然它逐漸長大,氣力不斷增加,但只要身邊有樁,它就不會妄動。因為幼時的經驗一直存留在記憶裡,它習慣性地認為木樁「絕對拉不斷」,所以不再去嘗試。
其實,不僅大象如此,人也是如此,人雖被賦予了無限的潛能,但心中的成見卻形成了看不見的枷鎖,阻礙著我們去釋放潛能。我們都聽過這樣的故事:一個小小的侮辱如何毀了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業,使他終生都無法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東西;一次小小的傷害如何長期停留在記憶裡,使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所以,我們只有砸碎心中的枷鎖,以初學者的態度和簡單的心靈去對待生活和工作,最終才能真正地投入生活。
心靈簡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它意味著心靈之中沒有心結,心靈能量能夠順暢地流動。如此一來,循環往復的心靈能量就會釋放出明亮而強大的氣場。任何擁有強大氣場的人都有一顆簡單的心。
奧爾德斯·赫克斯利說:
「維持創造力的秘訣,就是到老都一直保持一顆孩童般的心。不論認為自己多有學問或多有經驗,你都需要一些額外的東西,那額外的東西就是讓自己保持天真的能力。做個萬事通或許會使你覺得自己像個天才,但那種生活態度會限制你的機會。」馬克·吐溫也說過:「只要在生活中保有天真和信心,成功就在望了。」
.
每一個成功的人,別光聽他說汗水加智慧什麼的,只要去比較一下他們的發跡史,就會發現:成功無不和好運有關;好運無不和氣場有O關;而氣場無不和簡單的心靈有關。那些好運連連的人多少都有些天真,他們都是內心淡定的人。
在紐約街頭有一位賣花的老太太。這位老太太穿得相當破舊,身體看上去也很虛弱,但臉上滿是喜悅。我挑了一朵花說:「你看起來很高興」。
「為什麼不呢?一切都這麼美好。」
「你很能承擔煩惱。」我說。老太太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耶穌在星期五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那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後就是復活節。所以,當我遇到不幸時,就會等待三天,一切就恢復正常了。」
「等待三天」。這是一顆多麼天真而又不平凡的心。
每個人的心靈原本都像一顆水晶球,晶瑩閃爍。但由於心靈受到打擊,創傷沒能及時清除,就會形成一個一個心結,阻礙心靈能量的運行。創傷在心靈中留存得越多,人的心情就越陰鬱;人越陰鬱,心靈能量就越不通暢;心靈能量越不通暢,氣場就越不明亮。
然而,只要我們清除心結,讓自己時刻保持簡單的心靈,強大而明亮的氣場就註定會給我們帶來好運。就像那位賣花的老太太一樣,沒過多久,她就被華爾街的一位老闆請去幫助管理他的公司,這位老闆希望她能教會員工如何面對挫折和困難。
所以,一旦遭受不測就背叛生命的人,會在黑暗中漸漸銷殞;而心靈簡單的人總能將五顏六色折射到自己生命的每一個角落。這樣的人氣場明亮,終將獲得好運。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悟之要14--- 在家禪教室  答問錄7
問:如果有了問題的話,是不是夫妻一起來尋求解決之道比較好    ?
--------------------------------------------------------------------------------
.
對!修行有一個好處,就是比較能夠以客觀的心情,去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
.
第二個好處是因為我們坐禪之後,我們那一種不可理喻的個性,比較不會發動。
.
其實,我們在找人家麻煩的時候,自己心裡也知道這樣是不對的,但是就是控制不了,會任著性子去做。如果經過修禪調整自己的心性之後,我們對自己心性上的掌控會比較好。
.
所以,我在這裡也奉勸各位朋友,越快修心養性,越早享受好處。
.
修心養性不一定要吃素,不一定要皈依,不一定要把頭髮剃掉,不是這樣才算是修行,在家裡就可以修了。
.
不過,最好找一個有經驗的人指導。
.
--------------------------------------------------------------------------------
問:老師,一般夫妻失和,我們都是「勸和不勸離」,可是現代的婚姻生活中,有很多是實在相處不下去了,那光是一昧地「勸和」,是不是已經不合乎現代生活的道理?
--------------------------------------------------------------------------------
.
是這樣子的,如果夫妻的不和會遭受到生命的威脅,那就要勸他們暫時分開。
.
但是,如果談到離婚的問題,一定要先調整他們自己的心讓它「和平」,即使兩個夫妻要離婚了,也要互相沒有怨恨。
.
也就是說,今天實在為了某種不能解決的事情,兩個人必須蓋章離婚,可是內心互相不要有怨恨,這個就是「和」。
.
至於是否為和在一起的「合」呢?有時候要看實際的情況。
.
我們雖然不急著勸他們馬上現在合,可是,我們也不必勸他們即刻就離。
.
因為,有時候一方達到了內心的和平,另外一方也會改變的,不是說永遠沒有機會的,可以彼此預留一個緩衝的時間。
.
像我前面提的那個例子,他們夫妻雖然分居好幾年了,但是還沒有離婚。
.
那這一段時間,如果雙方能夠化解心中的怨恨,先生給太太一些空間;太太也給先生一些空間,甚至如果兩個都來修行,心裡和平了,說不定他們還能復合啊!
.
--------------------------------------------------------------------------------
問:如果他們心裡能夠和平,或許會出現轉機?
--------------------------------------------------------------------------------
.
對!我跟各位報告一個修行的「秘密」:
.
「如果我們心裡常常保持和平的話,會出現很多奇蹟。」
.
凡事不要計較太多,人謀不如天算,只要「內心和平」,就常常會出現奇蹟,各位不妨試試看!
.
~《原古之道》 洪寬可講述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