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福 禍 就 在 一 念 之 間
有些人覺得公公婆婆年紀大了,侍奉他們會影響他修行的時間,就認為自己沒有福報,人家都不用侍奉公婆,人家公婆都不住在一起。
還有一些跟父母住在一起的也這麼想:「我跟父母親住在一起,必須侍奉他們,所以時間都沒有了,好羡慕那一些不需要侍奉長輩的人喔!」
可是幾十年下來,等自己的父母公婆走了,他才知道:「子欲養而親不在。」
原來以前父母公婆能夠跟我們住在一起,其實是我們的福報,是老天有眼,讓我們有機會奉養雙親,讓我們有機會奉養公婆,但是當時往往智慧不足,竟然認為這是禍不是福。
這一些都是真人真事。所以福跟禍,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也在迷悟之間。
迷人以福為禍--修行具足正見才是真正的福,但是我們反視為非福;而我們心中所祈求的福,當它真正完成的時候,才發現它是禍:
有一對夫婦結婚後,只有生女兒,沒生兒子,求神拜佛了好幾年,果然生了一個兒子。
夫妻倆很是感恩:「我真有福報呀!佛菩薩慈悲,果然讓我生了一個兒子!」於是大肆慶祝一番。
一轉眼,二十年過去了,開始後悔了,為什麼呢?
原來當年的「福」證實是「禍」,用二十年的時間證實出來。
因為二十年來,這個兒子給他們製造了太多的麻煩,最後他們也沒有留住這個兒子,所以由福變成禍。
我跟他們說:「你們想不想知道,其實這個禍是可以再變成福的?」
他說:「老師,別說笑了!」
我說:「可以呀!不要說二十年,就算是五年前跟五年後,難道你們夫妻沒有發現有什麼改變嗎?」
看他一時想不出來,我就接著說:「你們的個性變得溫柔了,互相體貼對方;你們敦親睦鄰,跟鄰居的關係也改善了;而且你能夠持續修行多年,豐富了你的心靈,難道你沒有發現嗎?」
他說:「對呀!這都是我那個兒子帶來的!」
我說:「是呀!那是不是也是你的福報呢?」
他嘴巴雖然承認,但心裡總是有一點不捨,因為他的兒子闖完了禍就走了。
他說:「真後悔當年去求子,還把它當作一個福報去求,他還沒過二十歲生日呢!」你看,他是多麼的感傷。
各位!他從當初認為的福變成了禍,最後又認為未必是禍,這個禍又讓它變成福了,各位知道這裡面代表了什麼意義嗎?
在他兒子走之前,他是「迷」人,以禍為福,所以他所求的福變成一場災禍。
但是這一場災禍,讓他由迷又變成「悟」了,他從一個迷人變成一個開悟的人了。
所以原來認為的災禍現在又變成福了,而這個福跟以前的福是不同的福,因為他悟了之後,禍也變成福了。
所以迷人修福不修道,修行之後我們就會發現:「修福的那個福原來是禍,但是我們修行了,那個禍最後會再轉成福。」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神蹟是什麼
 
以上所講的都是神哦!現在問題來了,可是有人這樣子做,還是出問題,為什麼會出問題呢?因為他的神不光明,他的神黯淡。
我舉一個例子,以前簽六合彩的人,他們也是全神貫注呀!而且非常精進,夜裡可以不睡覺,從中部跑到南部去問神、問明牌,你說精進不精進呢?
他們可以半夜三點起來,然後跑去寺廟問明牌,這個叫做「邪神」,不是「正神」;這是「黑暗的神」、「昏昧的神」,不是一種光明的神,所以耕耘愈深愈離譜。
我講一個神的故事給各位聽,這是這幾天發生的事情,最近不是很多高中生參加大學甄試嗎?
各個學校都已經開始口試了,我們有一位同修平時這個神就是非常持續的關懷自己的小孩子,所以小孩子口試的前一天晚上,她忽然問她的小孩子說:
「耶!假設教授問你某某問題,他這樣子問你,你學怎麼回答?」
「不知道!」那孩子說。
「好,你趕快去問清楚。」她說。
結果,隔一天參加口試,竟然小孩子說四個教授中,有兩位都問了這個問題,這就是什麼呢?
『這就是神蹟----神所創造出來的是事蹟,叫做神蹟。』
我們為何沒有辦法創造神蹟呢?
因為神蹟是兩件事----「神」跟「蹟」,「蹟」只是結果、事蹟。
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只喜歡「蹟用」,而忽略了「神」的作用;我們只圖那個結果,卻不願意去了解那個因。
所謂「神蹟」就是神之用啊!--用神的結果,他才會產生一個蹟。可是我們眾生貪圖蹟用,而忽略蹟用之母是「神」。
各位看這位媽媽,她平時就這樣子關懷她的小孩,護持著他成長,所以在他學業緊要關頭,耶!怎麼樣?
她竟然在前一天想出了兩個教授要問的問題,這不是神蹟是什麼呢?所以,不要忽略這個神的妙用。
         用神經營全方位的人生
因此,我們這一生個人的過去、成敗都不論了!過去就是我們的智慧不足,老是做錯事----人人都會做錯事,重點不在做錯,重點是在我們「以後」怎麼樣,而不是「過去」如何。
從今天開始,我們聽清楚了,了悟了,就從今天當下,不要等回去再想,我們現在就下個決心:
『我要用我光明的神,用正神,不要用邪神。
    來經營我全方位的人生!   』
人生沒有多少事情啦!真的!一個「生」跟一個「死」而已,我們只要把這個神讓它扶正,就行了。
記住剛才講的故事,那位藝人的故事,創意不是憑空掉下來,我們必須不斷的耕耘,功夫下得深,它自然就出現創意,為什麼呢?----因為創意是神的產物。
以前有位書法家說過一句話,他說「意在筆先」,書法家練到「意在筆先」就不得了了;
我們原古修士,原古行者要修煉「神在意前」。
「意」是什麼呢?意是神的投影而已,那些創意,那些神來之筆,其實是神的一種妙用,那麼我們只要從神下手,真的!火候夠了,神蹟就會出現。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醫生,他太太是律師,有一天他們的小孩在他太太律師事務所的樓下,有兩個人打算要綁架他,那爸爸的診所離事務所其實是很遠的,而且這爸爸是從來不到事務所的。
他那一天下午,忽然心血來潮,覺得很累,不想看診,就把診所交給他的助理,他想去跟太太講一件事情,結果當他到他太太的事務所前面,就看到他兒子跟兩個人在那邊拉拉扯扯,他看到以後覺得很奇怪,就過去問那兩個人,歹徒說:「哦!對不起,我們認錯人了。」
等那兩個人走了之後,醫生就問他的小孩說:「那兩個人剛才跟你講什麼呢?」小孩說:「好奇怪!他們說認錯人,可是他叫得出我的名字啊!」......後來他們判斷,其實就是要綁架。
因為他們就生了一個兒子而已,爸爸非常疼這個小孩,那他的神就完全放在小孩子身上,他就真的成為他的守護神。
瞭解了神的作用,人生的很多問題,真的可以解決,但是因為我們人有盲點,就像剛才我講發願吃早齋的那位師姐,多數的人都像她這樣。
所以當我們說:「我的事業怎麼會不起色呢?」「我的事情怎麼都弄不好?」......這是起因於我們沒有真心!我們的神是邪神,我們的神不夠光明。
因此,我們要想辦法讓我們的神光明,光明就是「正思維」。
那要怎麼做呢?我常常告訴同修,平時可以多讀〈原古智慧系列〉的書,就可以得到正思維了。
因為我們「原古智慧系列」的書,就是在展現這種亙古以來即存在於天地之間的「大智慧」、「大資料庫」。
(編按:請參閱《開悟不難》出版緣起)
所以平時要做正思維,我們的「神」才會正,正了之後,我們再把這個「神」貫注到人生的全方位上,只要把這個「神」擺對了位置,我們的人生就定位了。
~原古之道~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老 子 常 清 靜 經 】~ 洪 寬 可  著 ~
無 為 --
 
首先,我們來看大自然的第一個精神。
無為:孕育萬物,不居其功。
天地之間,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海裡游的,這些生命體怎麼來的呢?而且它很完美哦!
你有沒有看過魚媽媽在教魚寶寶游泳?不需要!
老鷹媽媽也不需要教小老鷹去飛,牠是自然的。
我們從很多知識性的節目可以看到,小馬一生下來,幾個小時後就能自己走,而我們人,還要差不多一年才學會走路。
這就是一種天地的微妙,可是大自然沒有辦法說:好,張家配給他一個男生,李家配給他一個女生,哪一座山配哪一些動物……
大自然不需要這麼做,它無為而為,這一種無為的精神,反而能夠孕育萬物。
它如果有所為,就沒有辦法做到了,因為有為就有限制,心有所住才會有為。
我們剛才講到大道「無情故無住」-- 它沒有個人的情愫可言,沒有個人的情緒可言,所以它就一視同仁。
「一視同仁」也是我們講的,大自然不會說:「啊!我來對你們一視同仁。」它不會這樣子講。
是身為被創造者的我們說:「唉呀!大自然偉大,它是一視同仁,毫無分別。」
大自然不知道自己一視同仁、亳無分別,它只是一種「存在」。
這種存在的第一個特質就是:沒有造作,沒有自我,無為而為,所以它反而能夠孕育萬物。
它孕育萬物,功德如此之大,但是它從來不居功。
可是看看我們現代人,一件小小的事情我們都要居功,而且從小朋友開始就要居功。
你到幼稚園看看,如果老師說:「今天這個玻璃擦得很漂亮,是誰擦的呀?」
馬上就會有三、四個小朋友舉手說:「老師,是我!是我!」
你看,這就是居功,我們從小不需要人教,就會居功……這個問題很大啊!
所以,我們要能夠向大自然學習這種無為的智慧。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工 夫 到 家 , 自 然 成 就
 
當年我在峨嵋山,就是這段話而已,我已經寫在書上了,你們可以核對一下,原古之道的理論就是這幾個:
人類身體的活動跟思想的活動是大自然活動的一部分,我們稱它為「生命」;生命跟外界一切人事物的互動,稱為「生活」;一切法緣起於大自然。
相應這一段話,就叫見性。
可是因為你們現在是被告知的,民國七十七年的中秋節,我也是被告知的,不過那時候我自己也搞不清楚,可能我是處於臨界點吧!
從一九七四年大病過後,我開始摸索、探討靈性,十四年說來也算滿長的,那時候我感覺我很精進。
所以人不要有得失心,只管耕耘,不問收穫,時候到了,大自然會找貴人來度你,就怕你機緣不成熟。
大自然它微妙無比,你火候足了,工夫到家了,它自然成就你。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早一年碰上峨嵋山老和尚,可能回來後我還在罵他:「那個糟老頭還棒喝我,什麼跟什麼嘛!」
但是剛好一九八八年那個時候,我真的很精進、非常地精進,事後回憶起來,其實我行菩提行得滿深的:
逢人就講,連計程車司機也度,掃地的阿婆我也要她念佛......不怕人笑,甚至有人會說我是瘋子。
但是可能就是做到這樣,行深般若,所以老和尚的一句話,雖然我當下沒有立即相應,但回來之後,忽然有一天回想起來:「啊!原來老和尚所講的話是這個意思。」
當時我也沒有什麼見性不見性,那是一種狀態,自然而然從那個時候開始,你看這個世間,角度就不同了。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委 屈 了 佛 性

各位想想:

我們真的可以不必這麼的煩惱,這麼的痛苦,這麼的憂慮……

我們讓自己的佛性委屈了,才會掉入煩惱、痛苦、憂慮的無明當中。

這些無明完完全全是多餘的。

縱使是生離死別,我們也不必煩惱、痛苦。

請問各位:如果父母要離開我們,我們能夠阻擋嗎?無法阻擋。

那麼我們又為何要捨不得而痛苦呢?

我不是說不可以傷心落淚,人本來就是有情眾生,有時候也會不由自主的落淚;

可是落淚歸落淚,它跟痛苦、煩惱是沒有必要劃上等號的。

這一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人事物。

如果沒有開悟,無明的心沒有轉化成佛性,我們就是在委屈的過生活,也可以說,我們委屈了自己的佛性。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禮 佛 的 心

 

我們的智慧層次不同,我們對禮佛的認知也不同。

據我所知,包括我自己從禮佛開始,一路走過來,我們很少體會到:禮佛,是為了要淨化我們的慢心。

我們禮佛,大多是認為在表達自己對佛的恭敬心,這也是我自己的認定。各位可以想一下,你是以什麼樣的心境來禮佛。

從峨嵋山回來以後,我回顧過去禮佛的想法,我才知道不是的,原來我是為自己,我連禮佛的心都是自私的。

對一個初修者而言,往往我們以何心來禮佛自己都是不自知的,不過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

我早期禮佛的心,我把它歸納出來有兩個:

第一個,我認為佛不可冒犯,所以我都很恭敬的禮佛,怕遭天譴、遭報應。

第二個,我禮佛的時候,內心是有所求的,我求佛菩薩能保佑我早日成佛。

這兩個心態其實都是自私的,一個是怕自己對佛不夠禮敬而遭到責罰;第二個是想要得到獎品,希望佛能夠保佑我早日成就。

為什麼當時我不會想到「禮佛是在淨化我們的傲慢心」呢?

因為我不覺得自己有傲慢心,問題就出在這裡。

所以對初修者而言,我們還沒有智慧觀照出自己的慢心,也不會覺得自己有慢心。

要到什麼時候才會覺得呢?當我們心開悟解之時,就會知道原來自己過去是如何的傲慢而不自知。

有時候,包括我們所表現出來對佛的尊敬,甚至於對眾生的尊敬,或者謙虛的語言,也是來自於我們的慢心。

我記得我初修行的時候,常常一見面就是「阿彌陀佛」,一通電話也是「阿彌陀佛」。

我不是說它不好,但是它形成了一種慣性,雖然口說「阿彌陀佛」,內心其實傲慢無比。

我唸「阿彌陀佛」的意思是什麼呢?

就是希望阿彌陀佛保佑你,你跟我今天見面就是有緣,我請阿彌陀佛保佑你,賜福予你。

各位可能也曾經有過跟我一樣的想法,我當年唸到最後的境界就是這樣子。

其實這樣的行為是傲慢的,早期我覺得這是為對方祝福,後來我才明白,我不是給他祝福,我是認為我有修行,我很清淨,我幫你唸一句佛號就是請阿彌陀佛祝福你,好像為你加持一樣。

這是來自於很微細的慢心,表示說我已經修到可以請得動阿彌陀佛了。

我自己當年禮佛的經驗是這樣子,禮佛到最後是不禮不行,怕會遭到天譴,還有也是希望佛保佑,願力得以實現。

當然每個人雖然做同樣的事,內涵不同,動機也不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為什麽很多人,喜歡在神明面前擲筊杯?」
師言:「很多人一直迷惑於那兩片木頭。其實,人不怕不信,只怕迷信。不信的人表示很有理智,但只要他認識了真理,就會深信不移;而迷信的人則容易牽強附會,反而糟糕。」
某先生說:「在美國發生車禍後,常覺得有東西纏身,長年病痛不斷。但又查不出病因,到處求神問卜,心中常感惶恐不安?」
  
師言:「信仰應該要正信,不要迷信民間『有信無教』的信仰。只要放鬆心情,靜下心來,自然就不會招惹外鬼。佛教講『因緣果報』,該來的總會來,用歡喜心接受,業報很快就會過去。」
  
問:「求神問卜能解決困難嗎?」
  
師言:「我們要培養面對現實的勇氣和毅力,以歡喜心接受一切逆境,不要動輒求神問卜。這樣很容易招神惹鬼,苦中帶迷,迷則無法自主。」
  
問:「誦經能消業障嗎?」
  
師言:「若光是誦經就能消業障,那就沒因果了!人,有生就有死。譬如:買票坐車,買到哪一站,到站就該下車;除非事先補票,否則就得下車。意思是說,業障未現前時,就要先行善積福,以破災殃。」
 
出處:《靜思語》第二集 下卷 答人間問 第二篇 宗教篇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慢 心

 

「慢心」沒有經過修行是無法察覺的,貪瞋癡還容易察覺,「慢」是很難察覺的。

用現代語言來說,就類似一種「優越感」,只是看我們有沒有表現出來而已。

即使看起來自卑的人,也有他的優越感,只是他的優越感含藏在自卑當中。

我們頂禮任何人,頂禮佛也罷,禮敬長輩也罷、平輩也罷,就是為了要折慢心。

記得我們從入小學開始,第一件事情學的就是「敬禮」。

進校門口要跟老師敬禮說「老師早」、「同學早」,從小學習謙虛,折服慢心。

因為慢心的滋長,小朋友就有了。

有時候是表現在課業上,成績比較優異的,不經意的就會看不起成績較差的,這就是慢心。

像私立學校學費比較貴,有些家長認為讀公立的就可以了,有些家長就讓孩子上私立學校。

有一位同修,他只是中等家庭,因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就節省一些生活費,也讓孩子讀私立中學。

學費沒問題,可是週邊設備就配合不起來了,什麼是「週邊設備」呢?

有一天父母去接孩子放學,孩子跟他們要求不用接他了,他自己會回家,父母問他:「為什麼?」

孩子回答:「因為你們的車實在是……同學爸爸的車子都是進口的,而且很大;我們家的車子是國產的,又是小車子。」

孩子也有面子的問題。

你看,連學生都有這樣的優越感,當你是屬於大車這一邊,你就會有慢;你屬於小車子這一邊的,你會有卑。

這是人性使然,所以無論如何,即使不講修行,我們到學校接受教育,「禮」本來就是很重要的。

我們中國人號稱「禮義之邦」,這不是關乎儒家思想的問題,這是人性的問題。

一個人如果真的想要修心養性,還是要從「禮」出發。

可是現在這個「禮」漸漸式微了,為人長者,忽略了長輩的禮;當晚輩的,當然就沒有晚輩之禮,漸漸的就失去了規範的力量。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前 世 是 質 不 是 量

為了勸修行,有時候會講前世,講因果。

我以前讀過佛經講述因果,它說:

如果你容貌長得很好,天生麗質,那是因為你前世供花;
如果今世長得比較矮,是你把經典放在地上,對經典沒有恭敬心;
殺生有殺生的果報,造福有造福的果報……

這一些把前世量化的說法,其實是為了要接引初修者。

可是經過了初修階段,我們要成長,接下來要認識清楚:唸佛不是為了天上存款;聖誕老人也不會從煙囪下來。

我們要從「量」提升到「質」,才不會讓自己迷惑,而耽擱了修行的腳步。

講到前世,我特別把這一點提出來說明,因為前世這種事是無法對證的,前世已經過去,誰能印證它的對或錯呢?

原古之道不是講寄託,而是解脫法門,我們應該早日走過寄託的階段,進入解脫的層次。

修行要解脫前世的束縛,不能一直停留在安心的初修期。

很多人修行一輩子都陶醉在前世裡面,只想研究前世,那是一種無明--不明白真相。

沉溺在前世,就等於一個人不務實,一直在幻想過去,這樣的人生將會空洞化、虛幻化,一點都不實在。

我們如何能夠活在真實的世界裡面呢?首先,不要再管這些前世之說了,即使有,它也是一種質、質地。

什麼是「質」呢?

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常說:「這個人個性很溫和,那個人個性很急躁。」

請問各位,你怎麼去區分溫和跟急躁呢?那是一種質地,沒有辦法用數量來比較的。

像智商(IQ)測驗就是量化的,IQ的正常指數是一百多,如果不小心考到IQ兩位數的人就很挫折了。

其實考到IQ兩位數的,並不絕對的表示智商低,可能做答的時候筆誤或其他原因。

我們再看看這十幾年來講的情緒智商(EQ),它有沒有分數做標準?沒有!它是一種質。

有不少學子書讀得很好,學歷很高,或者社會地位很高,可是EQ很低。

早期有一本講EQ的著作寫得很好,它讓我們知道除了要重視IQ之外,也要重視EQ。

有多少人一輩子的幸福就毀在自己的EQ不好,缺乏溝通的能力,缺乏善解人意的心。

因為他的溝通方式跟一般不同,他跟別人溝通是用衝突的方式呈現,那樣的人生怎麼會過得好呢?

所以我們要明白:「前世是質不是量。」而不是去了解:「我的前世是什麼?你的前世跟我是什麼關係?」

如果一直在這裡打轉,迷失了,不但容易受騙,修行也容易起障礙。

萬一你遇到聲稱會通靈的人,一個跟你講這樣,另外一個又跟你講那樣,你要聽誰的呢?

尤其是女性更要小心,如果有人跟你說:「我們兩個前世是夫妻。」怎麼辦呢?

這一世並不是夫妻啊!不是夫妻就不能有任何瓜葛,怎麼可以把前世的拿出來講呢?

這方面我們一定要超越,不要一直停留在幼稚園階段,幼稚園的階段最容易受騙。

我們人很奇怪,一個通靈的跟我們講一次話,就可以把十年的功德統統毀掉。

就有人讀經十年的功德,因為人家一句話就毀掉了!

曾經有一位早年跟我一起修行的同修,他很精進,很有道心,心地也很善良,忽然之間心性大變,就離開了,最後的下場真得不好。

為什麼會這樣呢?只因為他遇到一個人,那個人跟他說:「你是天上來的。你真正的師父還沒有出現。」

就這樣兩句話,就把一個人的道心給瓦解了。

那時候,我們在同一個地方跟著同一位師父修行,他聽到第一句話:「你是從天上來的。」傲慢心就生出來了;

再來聽到:「你真正的師父還沒有出現。」那不就表示現在的師父不是他真正的師父嗎?

當時我勸他:「等你找到真正的師父再放手嘛!」他聽不下去,別人一句話就把他幾年的努力打垮了。

結果那位同修若干年後,也沒有修行了。

所以如果講前世,我們要用「質」去認識它,不要用「量」。

不要去追究:「我前輩子是做什麼的,再上一個輩子做什麼,再上去一輩子又是做什麼的……」那是無意義的。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六 祖 壇 經 的 智 慧 】~ 洪 寬 可 著 ~

人 是 會 變 的

 

這一句話,各位把它記下來,永遠記住。

我們不要用現在來推論未來,也不可以用過去來結論現在。

每一個人隨時都在變,不要期待別人不會變。

有一天你的好朋友變得無情無義,請不要傷心,你要告訴自己:「人是會變的,老師有講過。」你就能夠正常面對。

或許不是他變,而是你變喔!

各位坐火車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經驗?

兩部車停在月台上,忽然你覺得:「火車怎麼剛停,就又動了?」仔細一看,是隔壁的火車在動,而你以為是自己的車廂動。

所以人是相對的,你在變,他也在變,人是會變的。

有時候是我們自己變,自己的變化自己是看不出來的。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因果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現象 】
 
講到「因」跟「果」,現在的知識份子常常嗤之以鼻,認為是迷信,我提出個人的意見供各位參考:
因果不是迷信,因果不是屬於佛教的東西而已,因果是自然界中的一種現象。
「登高的,必下降。」這是《聖經》講的話,這就是因果啊!
我們有登高,就一定會下來,沒有人能一直爬上去的,要爬到哪裡去呢?即使火箭發射,也必定「登高的,必下降」,是不是?
釋迦牟尼佛更做了微妙的比喻,他說:「人生如箭,勢盡還落地。」
人生就像射箭一般,箭射出去的時候,它有一個力道,這個力道就是「勢」,當這個力道盡了,它還是要落地,是不是?這就是因果嘛!

【 達摩祖師四行觀 】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果不是因
 
 
因此,當我們有困難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得到幫助?----
其實,這已經是一個果了,那是決定在我們之前「神」的耕耘。
如果,我們遇到了困難才來經營,那真的要看老天了,真的要有奇蹟才有辦法,否則,它幾乎成敗已經註定了。
所以過去的我們不要管它,從今天開始,好好的用神來經營我們的人生,這個時候就會出現貴人。
譬如說,如果我們現在的事業面臨困境,我們要面對它,當我們整個神都投入,達到國歌的歌詞--夙夜匪懈--日日夜夜都在想這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出現創意,自然會有神來之筆。
一個人的「神來之筆」絕對不是憑空掉下來的,而是長期的用神,一直綿綿秘密的在觀照他整個的人生。
所以,當他人生某一個地方需要救急的時候,他就會如觀世音菩薩一樣的,千處祈求千處應啦!
因為,這時候我們已經在天地的資料庫裡面,我們已經接通資料庫了!我們的神平時就把自己的事業跟這個天地的大資料庫接通在一起了。所以,事業有了問題,我們馬上就會有解決的對策。
就像以前上課,我講到度眾,有舉一個社區的例子:「當我們去關懷這個社區的時候,社區的疾苦我們都知道;等到這個社區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就自然的會應緣去幫助它。」
我們去關懷眾生的疾苦,我們一定會成就,為什麼呢?
我們一定會被上帝選擇的嘛!我們一定會被上帝選擇來幫助眾生,這就是度眾的原理。
我們日日夜夜想著如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整個神投下去的時候,必定有所收穫。
因為在這個領域,我們是接通「微妙存在」的,所以這些眾生因緣成熟需要有人去救度,需要有人去幫助的時候,我們就會成為大自然的法器,我們會被使用去幫助別人。
那個時候你會發現說,我們實在好棒!我怎麼講都對,怎麼做怎麼好,為什麼呢?
大自然在我們身上作功,非我們能力所及,這就是度眾的原理,因為----這是一個法寶!各位好好的去用,人生的問題統統可以解決的。
        洞悉自己的眾生心
但是對於眼前的問題,我們就不要急!我們以前沒有耕耘,那是以前遺留下來的問題,當然沒有那麼快得到解決呀!
昨天有一位師姐問我一個問題,她說她的弟弟讓家人很傷腦筋,她問我說:「老師,請問我有什麼可以幫助他的?」
「沒有!如果妳一定非得我講出方法的話,那就是妳要去親近他    ,妳要去關懷他,妳才知道他需要什麼?才能夠幫得上忙。」我很坦白的說。
「可是,跟他講話講不到兩句,他就不想和我談了。」
「那就是你不夠關懷他。」
這樣講各位知道意思嗎?當一個姐姐來問老師,「我如何幫助我的弟弟?」的時候,其實她並沒有真正去愛她的弟弟。
真正愛弟弟的人,她來問我,她會怎麼問呢?「老師,我的弟弟情況是這樣、這樣......我發現他的問題在這裡,我想這樣來處理,您覺得如何?」這樣各位就清楚了。
我們人啊!習慣把問題丟給別人,那個叫做「假性慈悲」。
她說他弟弟有困難,想幫助他,卻又不知從何著手,其實這就是「假性慈悲」。
就像幾年前還有一位師姐的案例,她的父親在加護病房,她說:「老師,我要怎麼才能夠幫助我的父親呢?就算減少自己的壽命都沒有關係,只是父親能夠好起來!」
我說:「妳回去想一想,妳願意為這件事情付出什麼?」
結果第二天來找我,她說:
「我想很久了,我打算吃早齋一百天。」
「你為什麼沒有考慮吃全素一百天?」我說。
「不方便!」她說。
「我也吃早齋,我每天早上只吃二十顆綠藻,就沒有吃其它東西了,綠藻也是素啊!還有現在很多人都不吃早餐的,他們也是    吃早齋啊!對不對!」
你看,前一天還跟我講的孝心滿點,父母親有難,自己的壽命給他都可以。
結果叫他回去想,只想出吃早齋一百天,我叫他改吃全素一百天,竟然說不方便,各位可以相信這種心嗎?
其實這個叫做「眾生心」,我並沒有責備她的意思,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我沒有騙各位,我們不要以為自己不是。
一個人沒有經過心智的鍛鍊,沒有經過很深的修行,幾乎都是這個樣子,各位千萬不要太高估自己了。
那我們要怎麼辦呢?
我們要日日耕耘,做心靈之耕,每一天我們的神要讓它光明,真正的去愛我們的人生----要喜歡上帝分配給我們這一輩子的一切,
我們才能夠接通這個微妙的存在,接通這個天地的大資料庫。
      
  圓滿過去,開創未來
也許你會想:「我這一輩子有很多的災難,那個也要接受嗎?」
當然要接受!因為沒有這些災難,我們是沒有辦法在這個世上活得很好的,各位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們的智慧不會長進。
這一些災難,其實它是一堂心靈的課程;
這一些災難其實是一部經典。
你說:「我不要讀經典,我要了解佛法。」哪有可能呢?
這些災難也是一種精神的糧食,你說:「我不吃這個!」然後又要心靈豐富.....我們又被自己的眾生心騙了!
各位了解這個之後,我們再回到主題,我們平時要把神放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我們的問題才能夠解決。
這時候,如果我們已經發生問題的,怎麼辦呢?
那叫做「生米煮成熟飯」,我講過好多次了,我們以前沒經驗,技巧不好,把飯煮焦了,各位!要叫誰吃啊!當然自己吃,慢慢吃,總會吃完。
我們把它想曾咖啡飯,有咖啡味道的飯,各位仔細想,這個也是另類的思想,我們就甘之如飴了。
或者我也可以想成巧克力飯!燒焦的味道就是這樣嘛!我們自己煮的,已經煮熟的東西,不可能再變回生米了,我們慢慢的把它吃完,新的人生就可以再重來了。
 
~原古之道~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圓 滿 就 好 --
 
世尊講的三法印,我們要好好的去體會--諸行無常。
你最愛的人,以前最疼你的阿公、阿嬤、阿祖,現在呢?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最愛的父母也將離我們而去--無常嘛!
你以前曾經擁有過很多的東西,現在還繼續擁有嗎?
小學是模範生,初中是校花,大學是高材生……現在呢?歐巴桑了啦!你現在還擁有嗎?沒有了。
青春,你也不能夠擁有;名望,也不能長久擁有。
甚至於財富,就像台語說:「它是溢來溢去,錢是大家的,福氣的用卡多!」
你把這些提前想一想,就沒有什麼好計較的了,這個很重要哦!
為什麼高僧大德要我們了悟空性?他們就是要告訴我們:「人是來到這個世界之後,才生出這些東西來的。」
所以我們呢?「回歸原來」就好了,因為這些都是「借用」的!
既然是借用的,我們就要愛惜,但是也不要被它綁住,這就是空的道理。
很多人,年紀大了就牽掛子女,子女牽掛完了牽掛孫子,孫子牽掛完了牽掛什麼呢?牽掛自己的健康了,因為他已經操心到身體壞掉了。
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子想:
不管我們的子女有什麼困難,我們能做的都做完了,剩下的就靠他們自己了,我們再煩惱也沒有用啊!
我們本來也沒有這個兒子、也沒有這個女兒,甚至本來也沒有我們,是我們把他們生出來的,而我們也是被生出來的。
所以萬般的事情,都是一個緣,將它圓滿就好了,煩惱是多出來的。

~原古函授班 http://www.zenhouse.com.tw/ 感 召 有 緣  傳 承 天 地~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最難的修行,在親密關係裡!』
 

~大寶法王噶瑪巴
最難的修行,不是在深山獨處,與人世隔絕;不是在禪坐中,掉入某個境界。
最難的修行,是在關係裡。
世間的關係,總是由親近而開始,
以淡漠而結束。
心和心的距離,在一個呼吸間變幻莫測。
近和遠,都產生於一個念頭的力量。
而人們並不知道,這個決定性的念頭何時出現!這個念頭出現的時刻,就是因果業力當下的顯現。
這個念頭出現的當下,能不能空掉,就是能不能覺悟了!
在諸多關係裡,親密關係最難解脫!
因為我們是因愛來到這個世界,最終也因愛最難解脫!
因愛存在,所以有了關心、照顧、分擔、包容、幫助!
也因愛存在,所以有了抱怨、佔有、要求、傷害、排斥、淡漠······
世界最近的距離,最遠的距離,都是因愛產生!
佛經說:八地菩薩,不退菩提。那麼在世間修行,讓八地以下菩薩最容易退轉的,恐怕就是這個“愛”字了!
這個最難解脫的親密關係,可能是夫妻、可能是父女、可能是男女朋友、可能是師徒,也可能是某個親近的人!
這個關係,不是來報恩的,就是來討債的。
這個關係,是讓你的心“有所住”的最大的果。
這個關係,即是煩惱,又是菩提的所緣!
所以佛說:煩惱即菩提!不要逃避煩惱,去求菩提。
《維摩詰經》說:不斷煩惱而入涅槃——這是維摩禪的境界!
在因緣裡解脫“愛”,是最徹底的。當然,也是最難!
我想說:跳出來,做個旁觀者,不要沉陷在情緒裡。
在沉陷前的一剎那,至少知道自己掉進去了,這個“知道”,就是培養覺性的開始!
要知道:與親密關係衝突,只是因為他沒有滿足你的需要。不是因為對方真的錯了!
要知道:他沒有滿足你的需要,其實是你也沒有辦法滿足他的需要。
要知道:你們想要的不一樣不代表你是對的。
要知道:這就是你們關係的“果”,抱怨“果”是沒用的,要去看那個“因”是怎麼製造的。
面對親密關係,做個發願解脫的勇士,修成一個自利利他的智者。
說出自己心裡想的,不活在猜測對方和等待對方裡;
做自己願意為對方做的,不讓行動總是停留在頭腦裡;
表達自己想要的,遷就和忍耐不能減少煩惱;
和對方共同成長,不讓思想虛度在時間裡,不讓靈性消沉在慾望裡。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是維摩禪的菩薩心!
願世間多一些菩薩,戰勝輪迴和業力!
願世間多一些菩薩,在親密關係裡成就不退菩提!
--第十七世 大寶法王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好文分享
我到底看到了什麼?
當我看到人們舉止粗魯,我很生氣,因為這種行為刺激了我虛偽的素質。
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會透過行為看到他們心靈空虛。
當我看到人們怒氣沖沖,我很生氣,因為它暴露了我心胸的狹隘。
如果我明白人,我就會看到他們其實是悲觀失望。
當你看到人們滿腔仇恨,我很生氣,因為它揭開了我曾經的傷疤。
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會看到他們內心深受的傷害。
當我看到人們冷酷強硬,我不舒服,因為這引起了我冰冷的回憶。
如果我是明白人,我會看到他們其實是在擔驚受怕。
當我看到人們道德敗壞,我很氣憤,因為這觸犯了我敏感的神經。
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會看到他們其實是缺乏自尊。
當我看到人們自私索取,我很l氣憤,因為他們沒有按我的標準做事。
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會看到他們是在渴望幫助。
當我看到人們不擇手段,我很鬱悶,這刺破了我活在完美世界的氣球。
如果我是明白人,我就會看到他們是在恐懼失敗……

忽然明白:
我看到的對面那個人就是我自己,我該如何面對自己呢?
忽然發現:
每個人都是上天送我的禮物,而我之前卻將禮物抛棄。於是上天不斷重復送給我同樣的禮物,直到我不再抛棄並接受這個禮物。
今天,無論我看見什麼,我都會以一個明白人的角度去看問題,直到接受這個禮物。

page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